2017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有何新變化
發佈時間: 2018-01-05 14:46:02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頒發,每年都是科技界的盛事,備受公眾矚目。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我國科技獎勵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那麼,國家科技獎的評選有何重大意義?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跟以前相比有哪些變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有哪些亮點?
匯聚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
“眾所週知,黨中央、國務院每年都會隆重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志敏介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制度,是黨“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青藏鐵路等獲獎成果舉世矚目、彪炳史冊,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匯聚了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
國家科技獎獎勵了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統計,自1999年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共授予27位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47183人(次)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知識、崇尚科學、積極投身科學的良好氛圍。尤其是最高獎獲得者,他們勇於探索、矢志創新的精神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科學家樹立了榜樣。
國家科技獎獎勵了一大批傑出科技成果。共計獎勵了科技成果5280項,其中自然獎563項、發明獎813項、進步獎3904項。比如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高溫超導材料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基礎研究成果,體現了我國原始創新水準。載人航太、青藏鐵路、超級電腦等一批代表當代中國科學技術水準的科技成就,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而雜交水稻等一大批涉及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等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還有3D列印、高端控制裝備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推動了戰略高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另外,預警雷達、戰鬥機、巡航導彈、核潛艇等一大批涉及國防和國家安全的項目,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提高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準。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共授予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增進中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88位外籍專家和3個組織,涵蓋了18個國家。通過對他們的表彰,激勵更多的外國專家和組織為我國科技發展服務,帶動了我國同世界各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穩中求進,2017年推進六大方面改革
“我國科技獎勵制度歷經幾次重大變革,2017年,我國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比如將國家科技獎三大獎的總數量進一步減少到不超過300項。我們嚴格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通過推薦、形式審查受理、初評、評審、審定、審核等程式,推薦評審工作全程接受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和社會的監督。同時,為了加強社會監督,在推薦、受理、初評等環節都向社會公示。”據陳志敏介紹,國家科技獎評選2017年主要在以下六大方面推進了改革。
“繼續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的推薦渠道。”陳志敏説,2016年拓寬了自然科學獎專家推薦的渠道,在此基礎上,2017年進一步拓寬了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的專家推薦渠道。2017年自然科學獎推薦項目中,專家推薦84項,佔比40.2%,通過項目中,專家推薦19項,佔比54.3%,比2016年的23.8%提高了一倍多,且兩個一等獎項目全部由專家推薦。由此可見,專家推薦已經成為重要的推薦渠道,且推薦項目品質顯著提升。同時,為充分發揮學術組織的作用,2017年通過中國科協和社會力量設獎單位的考察擇優,動態遴選了24個學術團體作為推薦人。這些舉措,既為優秀成果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也為實行提名制積累了寶貴經驗。
試行定額評審制度,控制獲獎總數,提高國家科技獎的含金量。陳志敏表示,近五年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總數已控制在300項以內。經徵求相關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意見,並結合近年來工作實踐的綜合考慮,2017年試行授獎數量總額控制,將自然科學獎數量控制在45項左右,技術發明獎數量總額控制,將自然科學獎數量控制在45項左右。技術發明獎數量控制在65項左右,三大獎總數不超過300項。按照上述規則,在評審委員會階段對技術發明獎試行了差額投票,差額9項,為進一步完善定額評審制度積累了經驗。
限制完成人頻繁報獎,遏制“論文堆砌”。“為了引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加強科研成果的沉澱積累和實踐檢驗,此次對完成人報獎間隔年限和論文規範使用出臺了更嚴格的規定。”陳志敏舉例説,比如,規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拼湊報獎的現象;還規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來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力求營造求實創新、“重品質、輕數量”的新風尚。
細化專用項目評審組,保證評審的公信力。陳志敏介紹,根據專用項目所屬的學科專業,2017年進一步細分了評審組,並專門設立了“基礎及前沿技術”評審組,支援鼓勵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基礎前沿的科研成果。同時,進一步加強專用項目的保密審查力度。
如何確保專家評委的獨立公正,是保持評選公正的關鍵。陳志敏説:“我們在評選活動中,從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最大限度杜絕了人為操作的可能。比如,堅持評審駐地實行半封閉管理、相關人員手機集中封存、評審全過程錄音錄影存檔等常規措施,力求讓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公開、公正。”
不斷增強評審的公開透明度。陳志敏介紹:“2017年我們進一步加大了公示力度,擴大了評審旁聽參與面,從137位申請人中隨機抽取20位旁聽代表參加兩場公眾旁聽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初評會後,還組織召開了國家科技獎初評結果公示發佈會,接受社會監督。此外,為保證獎勵的公正性和公信力,還組織對25個項目進行了現場考察,對隨機抽取的4個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的經濟效益真實性進行了核查,並就最高科技獎初評通過的候選人徵求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意見,確保結果得到更加廣泛的共識。”(記者袁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