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萬名學生“選修”科學實踐活動非遺課程

發佈時間: 2017-11-23 11:20:03   |  來源: 新京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昨日,北京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學生在上“非遺絹人”課程。蔡赫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非遺絹人、香道合香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課程進入北京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記者獲悉,2017年秋季學期,在為七、八年級學生提供的七大類1000余個活動項目中,有50個人文與歷史領域的活動項目為新增選項,一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類課程也被納入其中。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10月28日啟動,提供1000余個活動項目,除了以往優質科學技術領域活動之外,本學期還首次增加了人文歷史領域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增加的50個人文歷史領域活動項目中,有多門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類課程,很受學生們喜愛。“從10月23日開始選課到11月中旬,年底所有課程已經全被選完,約有1萬名學生。”活動項目負責人劉凱向記者介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上千項,哪些能納入開放科學活動當中?劉凱表示,主要是根據現有資源、以往的授課經驗以及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本學期設置的課程如《香道合香——神奇的配方》《非遺絹人——原來你是穿越千年的“芭比”》等,都是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開發的課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民族特色。

  ■ 現場

  鍛鍊動手能力學生手工製作唐朝“芭比”

  11月19日上午,《非遺絹人——原來你是穿越千年的“芭比”》和《謎之魯班》開課。在“非遺絹人”的課堂上,室內桌子並不是按平時上課時一排一排,而是圍了四張桌子拼成一個方形,四個學生圍坐,方便手工操作。

  據介紹,《非遺絹人——原來你是穿越千年的“芭比”》課程中製作的絹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起源於唐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金屬絲為骨架,棉花、紗絹為肌膚,真絲為發,綢帛為衣,用彩繪描畫五官而塑制的立體人型藝術品。

  記者看到,助教老師給每位學生發放了Q版絹人京劇中齊天大聖作為活動材料,讓學生學習絹人製作和傳統京劇服飾知識,通過運用雕塑、繪畫、縫紉、染織、花絲、裱糊等多種技能,才能最後組裝成三維立體造型。

  “我自己對芭比等娃娃一直很感興趣,通過這個課程不僅學到了很多關於服飾製作方面的知識,還鍛鍊了動手能力,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北師大附中初一學生李紅燁説。

  《謎之魯班》課程則回到春秋時代,從“魯國工匠魯班用6根木條製作魯班鎖命兒子拆解”的傳説講起,學生通過學習基礎榫卯結構、三視圖原理,工具的使用及製作等環節完成活動任務。

  劉凱表示,現在的很多孩子動手能力比較差,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因此希望通過這些課程的設計調動孩子對傳統文化、工藝製作的興趣,了解中國古代高水準創造力和製造力。

  新京報記者 沙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