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最欣慰的是“十四年抗戰”寫進教科書

發佈時間: 2017-09-19 10:55:50   |  來源: 遼寧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抗聯老戰士李敏。(照片由李敏提供)

  提示

  94歲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在2002年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精神宣傳小分隊,15年的時間裏,這支小分隊足跡遍及東北的山山水水。老人現在最高興的事就是“14年抗戰”已經寫入中小學教科書。

  94歲老戰士唱起抗聯軍歌

  94歲的李敏居住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一處幽靜的小院裏。每年“八一”建軍節到“九一八”紀念日期間,是老人最忙的時候。作為目前仍健在的為數不多的抗聯老戰士,人們對抗聯歷史的紀念、對抗聯老兵的敬意就凝聚在她的身上。

  9月7日11時,記者來到李敏家。這已經不是記者第一次採訪李敏,2015年8月14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記者在黑龍江省的一次紀念活動現場,就看到了李敏和她的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的演出。當時92歲的李敏正站在舞台中央,身穿抗聯軍裝,手舉抗聯旗幟,高唱著抗聯歌曲。第二次見面,老人依然身軀挺拔,精神矍鑠。

  採訪就從兩年前讓記者印象深刻的那次演出和老人唱過的這些抗聯歌曲説起。準確地説,是唱起——“絢爛神州地,白山黑水間。十四載,強敵囂張,鐵蹄肆踏踐。中華民族遭蹂躪,慘痛何堪言,骨暴原野血染白山巔。義憤填膺,揭竿齊奮起,誓驅倭寇,團結赴國難。民族自救抗日軍,鐵血壯志堅,殺敵救國復河山……”

  這首由抗聯名將李兆麟將軍作詞的 《第三路軍軍歌》,李敏一字不差地唱了下來,情緒高昂。隨後,她就陷入了無盡的回憶之中,想起抗聯第三路軍和西征的那段歷史:從1936年至1938年,東北抗聯各部決定實施西征,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與黨中央和關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直接聯繫,改變東北抗日聯軍孤軍抗戰的局面。1939年,原來的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改編成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就是李兆麟將軍。西征的過程異常慘烈,部隊傷亡慘重。1941年,第三路軍僅余的數百人轉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缺衣、少糧,更缺彈藥和藥品,殘酷的環境之下,我們就是唱著這些軍歌,憑著堅定的信念堅持下來的。”李敏説。

  成立東北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

  “日本強盜兇似狼,強佔我地方,搶奪屠殺後再燒我村莊,可憐我同胞們千萬民遭殃。……兵和民,不要分,齊心打敵人,聯友軍,殺仇人,仇和友認清,穿槍林、冒彈雨,不怕水火深,弟兄們,向前進,衝破敵中心,不後退,不投降,敵軍火雖猛,我們心堅強,震山河,守四方,雪國恥,復邊疆,萬古把名揚……”

  1931年,8歲的小姑娘李敏就是這樣唱著抗日歌曲在小興安嶺梧桐河畔參加地方抗日救國組織兒童團的。1936年,李敏開始跟隨李兆麟將軍的部隊轉戰林海雪原,是當時抗聯隊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80多年過去了,抗聯的艱苦歲月伴著這些歌曲留在了老人的記憶裏。李敏向記者展示了一封珍貴的信件,那是1989年中宣部原部長陸定一寫給她的。“那年陸老已經83歲了,生病住在醫院裏。我去醫院看望他,向他彙報我正準備出版抗聯歌曲選的情況,希望他能為抗聯寫點什麼。當天晚上,陸老就給我寫了這封信。”

  陸定一在信中説:“東北抗日聯軍的光榮事跡,我們宣傳得太少了,全國人民知道得也太少了。我希望在東北的各大城市裏,要有東北抗日曆史的紀念館,不要讓我們的子孫一無所知。否則,我們就愧對先烈,也無法向後人交代”。這段話支援著李敏把宣傳抗聯精神的事情一直做下去。

  2002年,“九一八”紀念日當天,李敏在哈爾濱發起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精神宣傳小分隊,成員大部分是抗聯烈士的後代和離退休老同志。15年間,小分隊的成員一度發展到數百人,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李敏帶著大家重走抗聯路,在抗日聯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講述當年的抗聯故事,高唱抗聯歌曲。“抗聯路是一條紅色的路,是一條灑滿烈士鮮血的路。重走抗聯路是為了紀念抗聯的精神,是一代一代的薪火傳承,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到處都有當年抗聯戰士戰鬥過的身影和足跡,村村屯屯到處都有紅色的根據地。抗聯文化、抗聯歷史需要我們挖掘,更需要廣泛地宣傳,以便把它傳承下去。”李敏説。

  擔起弘揚抗聯精神的歷史責任

  李敏曾任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她的丈夫、當年的抗聯戰友陳雷曾任黑龍江省省長。這樣的政治地位更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要承擔起總結和弘揚抗聯精神的歷史責任。

  幾十年來,收集整理抗聯史實,尋找抗聯烈士的遺骨遺跡,為英勇犧牲的戰友樹立並重塑紀念碑,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讓世人認識到東北抗聯的歷史功勳更成為他們畢生的心願:“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東北人民的抗戰就開始了。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高舉著反日大旗,英勇奮戰,流血犧牲。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孤懸于敵後,與數十萬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當時的國民政府沒給我們一顆子彈,沒有給我們一支槍。我們要想吃一粒糧食,就要用生命去換。著名的抗聯《露營之歌》中那句‘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就是當時艱苦環境的生動寫照。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中,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大多戰死,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支軍隊中都罕見的,無論是總司令、軍長還是士兵,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餓死、凍死和戰死的威脅。僅軍以上的幹部就犧牲了30多位。沒有哪一場戰爭,像東北戰場這樣慘烈。由於我們長期宣傳的是8年抗戰,東北抗日聯軍14年抗戰史,逐漸被歷史淹沒了,好多人只知道8年抗戰,不知道抗戰14年,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2006年,陳雷因病去世,讓東北抗聯14年抗戰史為更多人所知成為他未完成的心願。而李敏繼續與眾多抗聯老戰士和歷史學者一道,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歷史是14年而不是8年的觀點奔走呼籲。2015年9月3日,在電視機前收看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會的李敏,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説“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句話時,激動萬分,“14年抗戰史終於得到了認可,東北抗聯的歷史終於得到了認可。”

  今年初,14年抗戰史觀寫入中小學教科書,讓李敏感到欣慰:“當年,我和我的同學就是因為身受愛國主義教育才加入抗日隊伍中的,我的同學絕大多數都犧牲了,沒有一個投降的,就是因為當年的教育。只有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這段歷史,抗聯的精神才能傳承下去。”

  □崔俊國本報記者高爽

  延伸

  希望新聞界加大對東北抗聯的宣傳

  走進李敏的家,仿佛走進一座小型的抗聯紀念館:院子裏擺放的數十塊石碑上,刻著紀念抗聯英烈的文字,最新的一塊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全文。三層小樓的每一個房間裏,擺滿了與抗聯有關的圖片、書籍和文物,就連走廊和樓梯兩側的墻壁上,也都張貼著抗聯的圖片。

  一組老照片擺放在房間中顯眼的位置,是老人剛剛收集到的,圖片中是抗聯戰士佈滿凍瘡的傷腳。老人説,像這樣的文物和圖片還有很多,“作為一名倖存的抗聯老戰士,我有責任和義務讓全國人民更進一步地了解和認識到,東北抗聯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講政治、懂軍事的正規部隊。東北抗聯打了那麼多的仗,可是我們現在又有多少戰績呢?那麼多的抗聯將士犧牲在東北,還有多少烈士沒有為他們樹碑立傳呢?這一切都要我們認真地思考,儘快地去搶救。”

  指著院子裏的一塊石碑,老人堅持要我們記錄下碑上的文字:“東北抗日聯軍輝煌戰績:作戰次數10余萬次。據日偽統計機關統計:1935年39105次,1936年365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年至1937年殲敵103500人,1937年至1945年殲敵82700人,共186200人。牽制日軍兵力: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76萬。抗聯後期進入蘇聯進行軍事整訓編為國際旅並派遣55個小分隊深入東北各地偵察日軍軍事部署,為反攻東北做了充分準備……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黑底白字的石碑上,每一組數字都用鮮紅的墨色突顯出來,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連午飯都延誤了,94歲的抗聯老戰士未有倦意。對著我們的鏡頭,她深情地説:“希望新聞界的朋友能加大對14年抗戰的宣傳,特別是對東北抗聯的宣傳,作為一名抗聯老戰士,我向你們再一次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禮!”

  □本報記者/高 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