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這5年 共用發展增強獲得感

發佈時間: 2017-09-18 13:31:02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3月8日,貴州省劍河縣南明鎮首屆油菜花旅遊節開幕,以發展農業旅游來幫助農戶脫貧致富。

  楊文斌攝(人民視覺)

  

  4月12日,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大勝村村民在村裏的保障性住房附近散步。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4月13日,在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先鋒社區,人社部門專家為社區居民解惑答疑。

  黃有安攝(人民視覺)

  

  9月9日,青島高校畢業生在高校專場招聘會上求職。

  王海濱攝(人民視覺)

  

  患者在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醫共體窗口付費。

  新華社記者 張端攝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軍店鎮雙柏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一角。

  (來源:十堰日報)

  

  製圖:彭訓文

  民生連民心,民心繫國運。一個國家能否真正富強,要看人民生活是否幸福。習近平總書記説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這5年,中國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更高的收入水準,更全面的社會保障,更堅定的脫貧決心……這背後,是中國對共用發展理念的堅持。

  共用發展

  為人民謀福祉

  “共用”,對於而今的中國人來説,可以算是一個高頻使用的日常詞彙。從2016年底開始火爆全國的“共用單車”,不僅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被看做是中國經濟新名片之一,走向了世界。從更大範圍看,共用發展理念的提出,則是真正惠及了中國13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共用”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同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一切的發展最終都是為了人的發展。所謂“共用”,強調的是增進人民福祉,增強人民獲得感,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90多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中,中國實現了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2位,但2016年中國每人平均GDP排名仍在全球70余位。在減少貧困人口上,中國已經為全球做出了超過70%的貢獻,但同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中國仍有5000萬貧困人口需要實現脫貧目標。

  一個真正強大的中國,是能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實現“中國夢”,能讓更多人更加平等地享受美好生活。當下,中國已經走到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階段,需要更好地去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所以説,共用發展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時。

  共用發展理念的提出,也將更好地鞏固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産黨的宗旨,共用的理念則是為人民服務的延伸。在當今資訊多元化的社會中,發展成果如果不能真正由全體人民共用,就很容易引發社會危機。環顧世界各國的發展進程,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不同社會群體對立,輿論場撕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內耗會使其未來的發展舉步維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於解決發展中共用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2015年9月,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共用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一個讓人民更加滿意的中國值得期待。

  五年成績

  讓生活更舒心

  河南省農民董彥飛祖祖輩輩住在嵩山深處,曾飽受貧困之苦。從前他家住在一個破舊的土坯房裏,3口人擠在一張床上,一下大雨屋裏都待不住人。而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通過易地搬遷扶貧的方式,董彥飛家不僅脫了貧,還蓋起了一個兩層樓的農家賓館,年收入達七八萬元。

  過去5年間,在共用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更多像董彥飛一樣的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僅2016年,中國就有超過1000萬人口告別貧困,當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突破1000億元。中國的減貧速度和規模,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為更好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黨中央下達了“軍令狀”,各地各部門花大力氣摸索出了多樣的扶貧方案:住在山溝裏交通不便、靠貧瘠的土地無法養活一家人的,要易地搬遷扶貧;沒有技術、缺乏知識的,要提供教育機會和就業培訓,“造血式”扶貧;就業機會少、産業結構不合理的地區,要開發新項目,扶植當地企業吸納貧困人口就業,進行産業扶貧。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才能真正扶貧到戶、到人,實現“精準扶貧”。

  習近平説,“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任務艱巨繁重,然而這也是實現共用發展的最基礎一環。

  增強百姓的“獲得感”,要有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環境。5年間,中國共産黨大力懲治腐敗,維護了公平與正義。“ ‘老虎’‘蒼蠅’一起打”“打鐵還需自身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自“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以來,中國的老百姓對這些話都已耳熟能詳。

  巡視工作的深入,八項規定的落實,“禁酒令”的推行,讓群眾身邊可見、可感的政治環境變得更加風清氣正。特別是對一些基層腐敗以及執法不公等問題的嚴肅查處,切實維護了廣大群眾切身利益。持續的高壓反腐,則得到了百姓的堅定支援。近段時間,《永遠在路上》《巡視利劍》等反腐專題片熱播,許多觀眾表示,中國共産黨堅定不移反腐敗的決心令民眾安心,所取得的成績更是令群眾歡心。

  5年間,中國的就業率持續增長,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無論是婦女還是兒童、老人,都在更平等地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

  習近平説:“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堅持共用發展,將讓這些目標不再遙遠。

  萬眾同心

  共用出彩機遇

  堅持共用發展,是堅持其他4個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從共用發展入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還要繼續走一段並不輕鬆的路程,接下來的幾年仍任重道遠。

  習近平説:“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沒有任何一種成功可以一蹴而就。此前的5年,是改革攻堅克難、打破利益藩籬的5年。“關山初度路猶長”,未來要更好地促進共用發展,則既要明確方向和目標,也要把握好階段性特徵,繼續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脫貧攻堅已進入衝刺期,“精準脫貧”是接下來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唯有集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才能儘快讓深度貧困地區的人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未來要繼續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的差距,尤其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等財力相對有限的地區的投入。

  要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灑遍每個角落,就要繼續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學習。胸中常懷百姓疾苦、心中常謀富民之策,多辦實事,解民憂苦,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匯集民力。

  要運用創新思維,在推動共用發展上提出新思路、新舉措,建立更合理完善的保障制度體系。要秉持協調發展理念,補齊短板、齊頭並進,為共用奠定良好基礎。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要注重環境治理,早日讓人民都能享受到更藍的天、更綠的水,不僅造福當代,還要惠及子孫。要堅持開放的心態,因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當然,沒有共建就沒有共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共同推進社會建設,就是在推動共用發展的實現。當自己為個人幸福努力奮鬥時,也是在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貢獻力量。每個人的夢想、擔當、奮鬥,匯集起來就是實現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激勵著我們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共用發展理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的發展理念。

  實現共用發展,僅靠生産力發展和財富增加還不夠,還需要制度保證。只有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逐步實現共用發展。同時,實現共用發展還需要分配製度保證。現階段,必須貫徹落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不僅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領域要更加注重公平,而且在初次分配領域也要把公平和效率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從而把提高人民獲得感與增強發展動力統一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衛興華

  共用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國家發展理念的昇華。只有堅持共用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才可能清晰可見、才不會迷失方向。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在世界各國絕大多數的發展計劃中,全民共用發展都是缺失的一環。中國提出的共用發展是包容的、全面的發展,是更可持續的發展。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政府在減少貧困、防控疾病、提高識字率等方面成績斐然,這都是人類發展的核心領域。這説明中國政府將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主體,發展是為了人民。中國共用發展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國的共用發展中獲取更多的經驗。

  ——南部非洲中國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克萊頓·哈茲韋內

  (責編:朱傳戈、董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