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兒童影視多從傳統文化中挖寶

發佈時間: 2017-09-18 10:31:25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近年來,面對好萊塢少兒電影來勢洶洶的強大輸出,國産動畫呈現出可喜的進步。從人物形象到影片立意,都注重從傳統題材中汲取養分,極大地拓展了影片的內涵和外延。

  我們欣喜地看到,《三國演義》少兒版製作得更加精良;《少年師爺》展現了唯美的江南畫卷;《大聖歸來》“先拯救自己,再拯救世界”的主題,契合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大護法》展現了江南山水油墨畫的質感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古色古香,“久別重逢非昨日,萬語千言不忍談”等臺詞成功傳遞了詩詞的韻味;《阿唐奇遇》描繪南方茶葉店中陶瓷茶寵,其主角阿唐的造型脫胎于京劇的武生。

  不僅如此,在向中華傳統文化“挖寶”的過程中,國産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小門神》以及中外合拍的《搖滾藏獒》等收穫良多。但是,突圍並不容易。剛剛過去的2017暑期檔,國産動畫電影共有9部登陸院線,然而9部的總票房卻不敵一部《神偷奶爸3》。探究其中原因,忽略兒童題材影視作品本身的規律與特點是重要因素。兒童影視更加追求審美與價值觀的塑造效果,電影需要滿足兒童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對傳統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是國産兒童電影無法獲得競爭優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從成功電影的經驗來看,根本出路在於從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這不僅需要加強傳統文化元素外在形式的引用提煉,還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領悟傳承。目前,國産動畫電影大多停留在傳統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或美術表現上的粉飾雕琢,對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尚未完全展現出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思想魅力。

  從影視編劇方面來看,兒童動畫創作的綜合審美趣味和耐心講故事的水準有待提高。兒童文學家、編劇、導演應該俯下身子與孩子平等對話,從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以恢復童真;應該追求情懷與責任,而非以票房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價值。

  在兒童影視的題材選擇上,增強人文底蘊、改編經典也是一條出路。從影視市場看,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説,電影《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張翎的小説《余震》,都是文學作品與影視結合的典範。中國兒童文學中有大量優秀作品,也可將其轉化為兒童影視。在國際化視野下,體現人文傳統又能傳承經典,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嘗試?

  國産動畫電影在製作技術上也有待進步。要用現代的審美方式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動畫造型富有時代特色和民族個性,從而提升動畫作品的藝術品質和藝術感染力。

  當我們將人才、作品、市場完美結合在一起時,當我們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寶藏時,包括動畫電影在內的兒童影視將迎來燦爛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