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第十三屆全運會首次增設群眾比賽項目,讓老百姓唱“大戲”、當“主角”——全民全運,翻開健康中國新篇章

發佈時間: 2017-09-14 16:38:29   |  來源: 解放軍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業餘選手當主角,草根運動挑大梁。剛剛落幕的第十三屆全運會,全民全運理念貫穿始終,很多人稱這是一屆真正的“全民運動會”。

  本屆全運會,新增的19個大項126個小項的群眾比賽項目涵蓋面頗為廣泛——既有傳統的龍舟、太極,又有時尚的滑板、攀岩;既有科技感十足的航空、航海模型,又有考驗智力的圍棋、象棋;既有年輕人喜歡的足球、籃球,又有適合中老年人的廣場舞、柔力球。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表示,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共有數百萬群眾參加了“我要上全運”基層選拔比賽,參賽人員遍及大江南北、涉及各行各業,運動員年齡最小的4歲,最大的93歲,全民參與、共用全運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全運會折射中國體育價值觀的變化

  隨著國力蒸蒸日上,競技體育成為一張“國家名片”。奧運賽場上,中國成為金牌榜第一集團的有力競爭者;世界大賽中,中國人屢屢震驚世界。

  自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體育進入轉型期,最近幾年,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步伐越來越快。多年來扮演著“奧運尖子選拔賽”角色的全運會也開始回歸它最初的要義——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從十一運的“和諧中國,全民全運”到十二運的“全民健身,共用全運”,再到十三運的“全運惠民,健康中國”,這些口號,映照出中國體育價值觀的變化。

  觀念引領行動。從歷時200余天、參與人次超千萬的上海市民運動會,到“村村有隊伍、鄉鄉有比賽”的國家級貧困縣山西代縣“秧歌聯賽”;從北京冬奧會引領“三億人上冰雪”,到全運會首次設立群眾比賽項目,全民健身熱潮在大江南北翻涌。

  全民健身走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如今,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權威資料顯示,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總人數近4億,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水準的近九成……老百姓正從體育上享受更多“獲得感”。

  全運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全民健身

  能夠參加全運會是每名運動員的夢想,群眾選手也是如此。

  作為第一次參加全運會的業餘選手,福建氣排球女隊員黃建山感到非常榮幸。黃建山的母親朱秀英今年76歲,曾經在1959年代表福建隊參加第一屆全運會的中長跑比賽,黃建山沒想到自己在46歲的時候還有機會續寫母親的夢想。她和隊友們在決賽賽場七戰全勝摘金,替母親圓了全運冠軍夢。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當龍舟從民間傳統活動走到全運會的舞臺,天津市龍舟協會秘書長田樹寶心潮澎湃:“從古時祭祀到當代發展成為比賽項目,龍舟已從一種地方民俗,發展成群眾參與度高的競技性運動,龍舟比賽的內涵正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

  參加本屆全運會舞龍決賽的湖南農業大學舞龍隊隊員,都是該校大二學生。該校專門開設了舞龍選修課,每年有千余人次選修這門課程,學校還有龍獅俱樂部,每週俱樂部成員會在課餘固定時間練習。

  “帶動更多人參與全民健身,使全運會成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業內人士指出,增設群眾比賽項目,讓百姓參與、感知和享受全運會,已成為推動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落實的重要舉措。

  全運會成為實現體育強國夢的重要助力

  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精神載體,是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途徑。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離不開體育,離不開紮實的群眾根基。

  在群眾體育賽事“井噴”的大背景下,十三運開啟了重大賽制改革的序幕。全運會留下的最珍貴財富,不再是規模宏大的“兩館一場”,而是通過體育盛會,讓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體育的福利惠及大眾。

  群眾比賽項目的設立無疑是這種理念化作實踐的積極嘗試。觀眾不僅被請上看臺,更被請進賽場,與頂尖競技人才共用同一個舞臺、同一種榮耀,在互相切磋中傳承和發展體育。反過來,全運會在全民中掀起體育熱潮,也有助於壯大體育塔基,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土壤。

  經過58年發展,全運會這項全國最高等級賽事正成為推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成為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助推器和風向標,成為實現體育強國夢的重要助力。

  習近平指出:“把群眾性體育納入全運會,組織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就更好起到了舉辦全運會的作用。”

  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全民健身不能當旁觀者。通過全民健身推動全民健康,健康中國的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上圖:選手在全運會男子22人龍舟100米直道賽決賽中奮力划槳。

  新華社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