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中國航太科工:堅持自主創新 助推航太圓夢

發佈時間: 2017-09-14 14:45:2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創造我國商業發射最快記錄的快舟火箭,服務於近90萬企業用戶的我國首個工業網際網路雲平臺INDICS,涉及上萬台電腦的自主可控資訊安全系統,防偽稅控“利劍”,給地下管線做“CT掃描”的探地雷達……這些高精尖的航太産品悉數亮相央企創新展,吸引了觀眾的高度關注。而這些産品背後都有著同一張閃亮名片:中國導彈工業的領跑者——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五年來,航太科工牢記“科技強軍、航太報國”的企業使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戰略需求,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謀求轉型升級,不但為我國國防現代化作出突出貢獻,讓國人挺直了脊梁,為發展締造了和平,還積極投身於國民經濟主戰場,主動承擔起我國資訊技術産業發展的生力軍和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突擊隊重任,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之路逐漸清晰,並在不斷前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武器裝備領域技術攻關成果持續涌現;突破傳統航太技術和發展模式的“天花板”,商業航太領域異軍突起;資訊安全自主可控領域後發先至,實現若干重大技術突破;搭建我國首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初步形成與美國GE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並跑態勢;“製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新業態體系建設有序展開。五年來,航太科工持續保持較快健康發展,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保持雙兩位數增長態勢。2016年相較2012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51.9%、66.9%;高附加值業務大幅增長,主業集中度由66.7%增至80.5%,産業結構不斷升級,企業戰略地位持續提升。

  新産業:商業航太揚帆起航

  中國航太科工國內率先發佈千億商業航太項目規劃,著力構建“五雲一車”(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工程以及高速飛行列車項目)商業航太新格局;

  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簽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 “商業航太第一單”;

  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航太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製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臺的能力;

  面向商業航太的“武漢國家航太産業基地”正式開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實施一週內連發4顆衛星,實踐衛星星座的快速構建……

  近年來,航太科工在商業航太領域深耕細作,一連串的可喜成果讓社會各界感嘆,中國商業航太發展的歷史洪流正奔騰而來。“當前全球航太技術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階段,商業航太産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目前,我國發展商業航太大氣候已經基本形成。近年來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産生深遠影響。”高紅衛董事長對於商業航太的發展態勢作出明確判斷。

  不同於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傳統航太産業發展,航太科工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太産業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的發展思路,著力以顛覆性和替代性技術來發展産業,2016年初,在國內率先成立了首家商業火箭公司——航太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準,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隨後,依託航太雲網平臺設立“商業航太專區”,分批對外發佈項目合作與配套協作指南,並按照互惠互利的商業規則選擇合作夥伴。同時,航太科工牽頭設立“航太湖北長江産業投資基金”,推動商業航太産業集聚發展,建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商業航太産業。

  新平臺: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

  在航太科工展廳,航太雲網的互動式螢幕前吸引了大量的人們駐足觀看。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我國擁有相對較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業務齊備、産業鏈完整,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窗口期’。建設可以滿足各類企業需求的中國人自己的工業雲平臺,是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是新時期軍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國製造業主權的需要。”航太科工董事長高紅衛進行了深入分析。

  早在2009年,中國航太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雲製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網際網路——航太雲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舉辦的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上,航太科工正式全球發佈工業雲平臺INDICS。航太科工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在推動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和軍用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的同時,廣泛吸納全社會中小企業參與國防工程建設,進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作為我國唯一提供智慧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公共服務的雲平臺INDICS,技術上與西門子公司的MindSphere雲平臺、GE公司的Predix雲平臺處於同一水準,並在平臺功能和應用場景上更為豐富,推廣應用的速度與成效優勢明顯。INDICS已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貴州、江西、湖北、四川等國內區域和德國、伊朗等國外地區落地,入駐企業超88萬家,其中境外企業4500多戶,中小微企業佔比超過90%,私營企業佔比超過90%,與線下實際分佈一致;業務運作過程嵌入雲平臺企業2000余家,設備接入雲平臺6000余臺,這是全球已知嵌入企業數和接入設備數最多的雲平臺。

  INDICS可供合作項目440多萬個,已向線上企業開放126款大型高端工業軟體、3000余項設備設施資源、1.55萬項專利、3.58萬份標準、上百位專家構成的雲資源池;線下接入了近千台的製造設備,為近百家企業提供了基於雲平臺的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2016年入駐企業總産出超過450億元,部分傳統産業用戶的應用項目節省研發成本30%以上,縮短研發週期60%以上,産品研製、生産、服務全壽命經營績效提升10%以上。

  航太科工以內部企業作為“試驗田”,著力打開集團內部軍工院所之間的數字圍墻,打通軍工內部資源與社會資源間的“最後一公里”隔離帶,推動科研生産能力由封閉固化自我配套轉向競爭性共用配置,顯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運用效率。目前,利用雲平臺提供的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協同試驗功能後,實現大幅度降低成本、壓縮時間、提高品質的案例比比皆是。航太科工所屬河南航太總公司數控機床主軸利用率從之前的30%左右達到目前的80%,操作工人的數量僅為原來的六分之一,既提前了進度,又保證了品質,還降低了生産綜合成本;二院二部創新開展電纜三維協同設計與製造,壓縮工作週期60%以上,減輕電纜網重量15%-30%,産品可靠性明顯提高;航太電器公司在實現銷售收入增長17%的同時,實現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生産效率提升224%。

  “工業經濟時代,大多數企業受制于自身製造能力的限制,僅有那些國際一流企業才有可能將超一流的創意變為超一流的産品。而如今,工業網際網路上的每個企業(哪怕是小微企業),只要擁有超一流的創意,都有可能通過智慧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的方式生産出超一流的産品。”高紅衛闡述出“人人皆可製造”的發展理念。“這也會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

  新系統:打造資訊安全的“銅墻鐵壁”

  如何保障我國資訊系統安全?基於國産處理器和作業系統的電腦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我國重要基礎設施、資訊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作業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弊端受到舉國關注。

  在航太科工自主可控資訊系統面前,這些問題得到了滿意的回答。據航太科工相關技術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資訊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作業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構建起“銅墻鐵壁”般的自主可控資訊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資訊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隊”,中國航太科工自2014年起,依靠在資訊技術領域的優勢,率先開展自主可控資訊系統及應用試點工程,首開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級自主可控資訊系統應用先河,目前已有上萬台自主可控電腦終端得到應用。經過兩年多實踐,航太科工在自主可控關鍵技術攻關、試點工程應用、産業發展佈局、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新型自主可控終端用戶體驗由“可用”達到“好用”水準;聯合開發的高性能數據一體機上線,能夠滿足萬級線上用戶規模併發操作的整體性能需求;政府自主可控電腦採購項目不斷中標,知名度與日俱增;元心自主可控移動作業系統已經在移動政務、移動警務、移動巡檢等領域成功實現應用。

  目前,中國航太科工成功實現了近20個自主可控資訊系統的上線運作,並在自主可控資訊系統關鍵軟硬體産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這是我國自主可控資訊技術成果首次應用於國家大型軍工企業的成功實踐,表明我國在擺脫國外資訊技術封鎖、實現資訊系統大規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新發展:將“雙創”作為一項事業

  作為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航太科工深入貫徹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中國製造2025”等,持續深化“兩條戰線、兩套打法、兩個目標”的雙創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實踐有特色、可複製、能推廣的特大型工業企業“雙創”建設之路,努力成為國家“雙創”工作的領頭羊和主力軍。

  航太科工以“五大牽引工程”、“一個重大專項”和“N幹個重點創新項目”作為牽引雙創的産業載體,建設“三創新特區”,簡化優化規章制度體系,建立專項政策鼓勵幹部職工“在崗創新、在職創業”,組建了2000多個內部“雙創”團隊。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器,創意池、種子池、産品池的“三期三池”內部雙創推進模式。

  在實施“體系與大系統主體創新+專業技術多維度雙創”的科技創新體系以來,先後培育了航太雲網公司、鐳射研究院、火箭公司等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平臺;推出了設備精靈、自動爆玻器、地磁定位導航等一系列市場前景廣、附加值高的新産品、新項目;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納國際一流創新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高功率、高品質單光纖鐳射器,鐳射泵浦晶片、特種光纖等産品打破國外壟斷並形成産業化;自籌資金開展國産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軟硬體系統整合優化和規模化應用攻關,為擺脫對國外網路産品的依賴、維護我國資訊網路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近五年間,航太科工的主業集中度由62.5%提升至80.5%,2017年上半年,航太科工實現新經濟收入同比增長29.7%,新經濟收入佔營業總收入比重為35.4%,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雙創”形成的新供給、新動能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較快發展。

  新方向:為“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在高樓林立的滅火現場,在抗震搶險的一線,在反恐維穩的戰場,在刑偵禁毒的山區,在人跡罕至的能源管線處……由航太科工製造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入海”的“神兵利器”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服務國計民生的“神兵利器”,為人們生活的“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2014年9月,研發的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制證設備及系統在全國全面啟用,實現了全程自主辦理,讓一場説走就走的港澳旅遊不再是夢想;

  在青海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尼泊爾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中,航太科工研製生産的應急救援裝備總是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馳援災區;

  航太安保科技系統成功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國慶閱兵等重大節慶賽事活動,成功實現了從“大型活動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統工程的縱深拓展;

  成功開發的“天網一號”低空慢速小目標探測與攔截系統、高空滅火裝置等“民用導彈”破解了反恐和滅火的國際難題;

  全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項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守護城市平安,探地雷達可以實現對地下管線的“無損檢測”;

  海鷹無人機可以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可在低溫環境下工作,已成功應用於國土測繪、警用巡邏、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眾多行業領域……

  這一次次創新、跨越與融合,不僅讓中國航太科工走出了一條軍民深度融合之路,更體現著作為國家頂梁柱企業的情懷和擔當。高紅衛董事長表示,“安、康、樂、知將會驅動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安就是安全、康就是健康、樂就是歡樂、知就是知識。因此,航太科工將高度關注人們‘定制化、個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視發展資訊技術、智慧産業、智慧技術的應用,高度關注顛覆式創新,推動産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責編:杜燕飛、王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