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龍津中一景 宋伯夫妻免費指路

發佈時間: 2017-09-14 10:20:19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遇到複雜路線,宋伯會給問路人畫示意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攝

  

  宋伯投入地為人指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攝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梁超儀、林亦旻)廣州市荔灣區龍津中路530號,87歲的宋金湖設立了一個小攤,命名為“公益問路指南”。他每日準點到達,隨時為有需要的路人提供免費的導航服務。從2002年至今,宋金湖紮根問路小攤15年,風雨不改,於是被老街坊昵稱為“廣州活地圖”。被丈夫的執著和熱心打動,77歲的妻子陳燕娥也加入了免費指路的隊伍,這對被街坊調侃“神雕俠侶”的老夫妻雙雙做起了義工,累計服務路人超過3萬人。

  昨日記者來到宋伯的“公益問路指南”,看到這個小攤佔地不足5平方米,兩張矮凳、一張四方木桌、一本切割整齊的白色便箋本(宋伯隨時為路人畫路線圖的紙條),還有靠墻邊的兩個大水壺就是小攤的全部家當。兩個大水壺裏泡著普洱茶,宋伯和娥姐在矮凳上相伴而坐,早上喝一壺,下午乏了再喝一壺,就能時刻精力充沛又耐心慢慢向路人“指點迷津”了。

  身邊有那麼一張“活地圖”,街坊們自然一提到宋伯夫婦就豎起大拇指。為了不辜負街坊們“賜名”“廣州活地圖”,宋伯時刻不敢放鬆,定期更新大腦的“知識庫”。宋伯説,他年輕時喜歡四處遊走,廣州的大小街巷早已熟記於心,“一張無形的地圖早就在我心中”,他拍了拍胸口,樂呵呵一笑。然而,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宋伯更是每日必讀《廣州日報》,只要看到不認識的路名,發現新的建築出現,必定認真做記號,熟記在心。

  “你們慢慢走。”每逢路人問完路離開時,宋伯不忘細心叮囑。不知不覺間,光陰飛逝,宋伯、娥姐服務過的路人竟然有3萬人之多。雖然他們大多匆匆離去,無緣再見,但夫婦二人仍然默默地守候在問路小攤旁。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宋伯的聽力逐漸弱化,娥姐便成了宋伯的“喇叭筒”,為老伴復述路人的問題,這是老夫老妻多年形成的默契。

  現場:

  努力為路人指出最佳路線

  昨日上午9時37分,一個小夥子拖著一箱行李來到檔口前,“請問去廣州火車站怎麼走?”兩秒不到,宋伯指著不遠處的公交站説:“坐地鐵要轉線麻煩,我建議你到前面坐288,直接就可以到啦。”小夥聽後連聲道謝:“謝謝阿伯!沒想到廣州街頭還有專門免費指路的。”

  宋金湖説,自己今年87歲,在這一帶免費指路已經有15年。他有固定的“打卡”時間,早上8時30分到中午12時,下午2時30分到5時,即使節假日沒有特殊情況也不休息。説起自己對於廣州道路的熟悉,他不無驕傲地拍著胸脯説:“地圖就在我的心裏。”記者隨機出考題讓阿伯指路回廣州日報社,他脫口而出指著前方説:“走過這條康王路,轉去光複路,然後在人民路轉右,經過兒童醫院左邊的巷子就是啦。”

  説起自己多年公益問路指南的訣竅,他説首先自己常年在廣州遊走,對於廣州的地名都非常熟悉,再則自己指路時一定會給出一些標誌性建築作為參考,讓問路人不至於找不著方向。此外,桌上那盒便箋紙更是自己的好幫手,“有些太遠太複雜的路,就直接畫圖,把標誌性建築標好,那問路人就容易找啦。”

  街坊:

  熱心公益的夫婦是最佳拍檔

  記者隨後來到宋伯所在的逢源街惠城居委會,居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宋伯于2002年加入逢源街長者義工聯隊。除了為行人指路外,還會在街頭巷尾巡邏,發現問題及時向居委會彙報,如果有垃圾沒有清理他還會身體力行去清理。社區每逢週四晚有愛心晚餐送餐活動,宋伯多年來參與義務送餐,直到去年因為腿腳不便才沒繼續參與。宋伯“為社區付出了很多,是名優秀義工。”

  2006年,宋金湖又發動妻子加入逢源街長者義工聯隊,夫妻雙雙做義工。在問路小攤,他們隨時為陌生人伸出援手。附近經過的街坊馮姨介紹,這對老夫婦每天早晨義務打掃街道,每次經過他們的小攤,周圍的街道必定是乾乾淨淨的。老街坊爭相介紹,二人熱心助人的事很多,今年7月,娥姐路過萬科小區,發現有女子身體不適,面色蒼白,宋伯打110、120以及居委會電話,對女子進行救助,120急救車醫生診斷是急性腸胃炎,及時送院進一步診治。

  “神雕俠侶”的日常:

  豉油雞引發的愛情

  “我與老伴分工明確,我負責對外聯絡,她負責耳聽八方。”説起問路小攤的分工,宋伯説。

  宋伯的右耳並不靈光,於是娥姐主要負責“內務”,時常充當他的貼身翻譯、“喇叭筒”,隨時切換角色。宋伯熱愛跟街坊聊天,手機上有不少電話,所以主要負責“對外聯絡”,一旦發現社區內有什麼狀況出現,他隨時撥打電話,通知110、120急救,並且有針對性地通知社區的相關負責人,二人分工明確,合力為社區服務。

  細細走近這對老年版“神雕俠侶”,二人的日常生活很規律。每日清晨六時多,宋伯、娥姐起床後到問路小攤處打掃路面,然後回家吃早餐,八點半準時駐守問路小攤。忙碌時,一天有10多位路人上前詢問,部分方向感特別差的路人,娥姐還會熱心引導一段。

  “當年就是一碟豉油雞被他騙走了。”時值問路小攤閒暇時,娥姐打趣告訴記者。説起二人相識經過,娥姐介紹,當時他們在廚房做幫工,一位師傅故意挑刺,要求宋伯立刻做一道豉油雞,然而他並不會。熱心腸的娥姐看不過去,手腳麻利地做出來了,拿給宋伯應急。手拿豉油雞,宋伯十分欣賞娥姐並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而是熱心又心直口快,於是喜歡上了她。

  在娥姐的包容下,宋伯不會做菜的習慣一直保留至今,娥姐心服口服地誇讚他記憶力超群,卻又忍不住數落他一輩子吃她飯菜的“懶惰”,時逢中午,娥姐邊數落,邊準備回家為宋伯製作飯菜去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