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南水北調七成中線水 一江清水送北京
發佈時間: 2017-09-12 10:30:37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西安興慶宮風光宜人。
人民視覺
陜西佛坪熊貓保護區內的野生大熊貓。
人民視覺
陜西安康市漢濱區漢江清水灣。
陶 明攝
陜西丹江源濕地保護成效顯著。
張德君攝
你知道嗎?北京人所喝每杯水可能半杯多來自陜西。
陜西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始端,不僅是“南水北調”的核心水源,更是漢江、丹江的發源地。據了解,漢、丹江流域在陜西涵蓋陜南三市28個縣(區),為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如今,陜西人可以自豪地説:“南水北調70%的中線水是由我們供的。”
滔滔漢江綠水,過巴山秦嶺,一路北上,潤澤京津。
涓涓甜水苦中來
漢中位於陜西省西南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之一。在漢水源頭,有一位老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水源。
今年77歲的張邦貴老人家住馬家河村,那裏鳥鳴悠悠,泉水潺潺,是長江第一支流漢水的源頭。幾十年來,他每天都要翻山越嶺撿拾遊人遺留在漢江源頭的垃圾。張邦貴説,從他知道自己家是“漢水源頭第一戶”時就在想,要為保護好水源做些什麼?如今,在張邦貴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帶動下,村子裏現在每個月都會組織群眾義務撿拾垃圾。
在安康白河縣倉上鎮,也有這樣一位水資源保護的踐行者,一提起他,村民個個都會豎大拇指讚不絕口,因為他敢為漢江水質保護工作下硬茬。他就是現任農莊村主任張忠明。
“在水資源保護工作中,我們作為幹部起的是帶頭作用,最終還是得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水資源保護活動才能真正地達到預期的目標。”張忠明常常這樣説。
作為村委會主任,張忠明身體力行,從不在河道中亂扔亂倒。在工作中,更是走在水資源保護的第一線,以往河床生活垃圾較多,且清理不易,他會自己下去撿拾河道垃圾。
這幾年陜西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守牢制度紅線,全面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的建設運作。目前,漢中中心城區和10個縣城污水處理廠、垃圾衛生填埋場已全部建成投運,實現縣城以上“兩廠(場)”全覆蓋。安康則投資18.6億元建成了22個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廠和安康市醫廢處置中心,污水處理率達到8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商洛市更是率先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垃圾處理廠(場)的目標,市區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
一個舍字映丹心
同飲一江水,共擔一份責。
漢江自西向東在安康市內流經7縣區,境內流長達340公里,佔水源段流長的36.7%,佔流域面積的60%。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啟動了生態移民搬遷項目,劉際會就是生態移民搬遷的住戶之一。
“住在山上,做很多事都不方便,就連孩子上個學都要走4公里,想想都心疼。”劉際會回憶道。
劉際會的家原本在安康市紫陽縣高橋鎮一個叫鐵佛村的地方,那裏山路崎嶇,條件落後。隨著安康生態移民搬遷項目的落實,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樓,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孩子上學也比以前近了很多,説起現在的生活,劉際會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近年來,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紫陽縣累計搬遷群眾26817戶93226人,其中生態搬遷1937戶,安置點全部配套建設了污水化糞池、垃圾處理堆放場等設施,有效避免村民生産、生活污水以及家禽家畜養殖對漢江的污染。
紫陽縣縣長陳蓮説:“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也一定要樹立算大賬、算長遠賬和算綜合賬這樣的理念,始終把生態建設和我們的漢江水質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同時我們也堅持最大限度讓利於民,對拆遷戶進行了妥善的安置,保證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談到未來發展,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指揮處置中心負責人沈貴勇滿懷信心,“我們將構建境內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環境監管網路體系,把環保大數據用活,將環境風險源盯死,確保‘一泓清水入庫、一江清水永駐’。”
與此同時,陜西還加快了與天津市對口協作工作。未來將進一步拓寬協作範圍,逐步從環保領域向生態建設、産業轉型升級、經貿合作等領域拓展。全面推進津漢合作交流,穩步實施漢貨進津、津企進漢、津客遊漢,不斷深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共同構建南北共治共建、互利雙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2日 15 版)
(責編:初梓瑞、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