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山藝“師國五班”的仨老頭

發佈時間: 2017-09-12 10:21:13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池水清澈(國畫) 136×68釐米

  2017年 齊辛民

  

  澡雪精神(國畫) 134×68釐米

  2017年 劉曦林

  

  山高天迥雲四合(國畫) 67.5×135釐米

2012年 王廣才


  1958年,一批熱愛藝術的青年學子考入山東師範學院藝術專修科,一入學即被併入新建的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即今山東藝術學院前身)。當年,新成立的山東藝專還分別招有美術、音樂專科生,不像山師的學生那樣兼修美術、音樂,並享有師範待遇。要不要改變這種差別,將即入山師的學生改為專科生?當年,教授世界美術史的杜牧野先生負責山師這批學生,他主張保留這個班,因為他們文化課好。因此,這批學生被稱作“師資班”,一年級兼學音樂、美術,二年級音樂、美術分班,三年級美術班分作國畫班、油畫班,也就是像金字塔般將基礎打寬,而後又有專長。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都是這樣走來的師資專業國畫班的學生,他們學了5年,五年級時被簡稱“師國五”。“師國五”分兩個教室上課,一個由劉以慰老師負責,一個由我負責,稱之謂班主任,有的課合起來上,比如下鄉實習和畢業創作就合併由我來帶。

  “師國五”在美術科裏是優秀的班集體,他們的突出特點是勤奮好學,在基礎課方面肯下苦功,特別注重全面的藝術修養。這一切使他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同學們喜歡文學,喜歡寫詩,喜歡《紅樓夢》,在大課上被宣讀的作文總是出自他們班。他們也學習美術史論,關心全國美術界的狀況,在班會上討論《美術》雜誌關注的學術課題。他們格外尊重於希寧、關友聲、黑白龍等老先生,還到校外拜張茂材先生為師,廣泛吸取藝術營養。我覺得他們班的確有些異樣,我稱之為“師國五現象”。

  其中突出的帶頭人,在班上起靈魂作用的是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等同學。我在中央美院畢業後便為這個班上課,至今與他們保持著深厚的師生情誼。我了解他們坎坷的人生經歷,知道他們的綜合修養和創造思維是如何造就了他們的藝術個性與藝術成就。

  齊辛民在班上是老大哥,寡言、內秀,作畫卻膽子極大,“膽大”是關老對他的評價。齊辛民畢業後在淄博文化館工作,週日仍要回鄉務農掙工分,是位極其誠實勤奮的人,對藝術的感受力敏感強烈又不乏細膩,可以用大智若愚來形容他。他的大寫意成就為畫壇所矚目。其作品1964年即入選全國美展,新時期獲全國花鳥畫展一等獎,寫意重彩,大氣磅薄。“可貴者膽”,他的大寫意花鳥在全國已形成很大的影響,畫風極有個性,特點突出。雖然名氣大,卻勤奮、誠實而謙虛。他身上似乎有著大寫意的基因,作品大氣磅薄,墨筆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樣式。

  王廣才和劉曦林都因學習優秀而作為支援邊疆的學生被分別分配到青海和新疆,一去就是四五十年,高原的風、高原的水、高原的情懷使他們成為了兩個西北人。王廣才長期在青海工作,深入河源,寫高原之魂,具脊梁之感,他在畫高原山水時有著獨特的畫法和境界。1986年,我到青海寫生,走遍高原,一個月中廣才相陪,始終不離左右。王廣才的山水畫畫出了大崑崙的氣魄和個性,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征服了許多觀眾,其中就有李可染夫人鄒佩珠、徐悲鴻夫人廖靜文,這是兩位眼界極高的老人,她們説好,絕不是勉強。

  劉曦林在班上年齡最小,成就卻不小,他去新疆後又考入中央美院讀研,修美術史論,在我國理論界的成就亦是公認的。近些年來,他畫癮大發,也可説是“猛發”而不可收拾,以書以文入畫,簡筆花鳥和山水寫生頗富雅韻。他全面的藝術修養成就了作品中豐富的內涵,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都傳遞著他的詩情畫意,傳承著中國文人畫的審美情趣。

  于希寧先生在世時,曾親自作畫為資替他們操持個展,被傳為畫壇佳話。今年山東美術館為他們三人舉辦聯展,他們説是向家鄉和母校彙報,聽取批評意見,依我看展示的不僅是他們的筆墨,還有對藝術規律的探索成果,更有他們的修養、文思及創造活力。不僅他們的藝術語言可以參照,他們的道路對當下的藝術教育也會有所啟發。

  這個班裏能出來這些在全國畫壇廣有影響的優秀人才,是少見的,看到他們事業上的成功,我在思考一個“為什麼”。實際上是尊重知識、敬畏傳統。他們尊重於希寧、關友聲、黑白龍、張茂材等老先生,時常去登門拜訪,請教學問,他們的業餘生活總是豐富而健康。張茂才當時是校外教師,但他們對他崇拜之極,節假日常去拜訪、請教。很巧茂才老師也是我的中學老師,他的大寫意花鳥筆法生動,造型有趣,至今在他們同學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張先生的影子。劉曦林在作文或談話中也始終不忘茂才先生。關友聲老師極受該班同學的愛戴,他愛喝個小酒。但上世紀60年代初供應緊張,同學們就湊票證,到貿易樓為老師買二兩酒,老師一高興就畫起來,聰明的學生們就將技法學來了。所以説,這次他們回山東辦展就是對“師國五現象”最好的詮釋和總結。他們是齊魯文脈的傳承與發揚者,也是山藝乃至山東的驕傲。

  一個教師最高興的事是什麼?那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在事業上取得成就。這是一種藝術血脈之情,也是師生之情。這個展覽的名稱是“仨老頭”,乍一聽我一驚,又一想“可不真是老頭了?”但我認為他們的畫一點也不老。三個人的作品近年都有突破、都在變,絕不是停止的。有人到了一定年紀就不斷重復自己,可七八十歲的他們還在不斷寫生,在畫中不斷出現新的東西。説起畫來,還都找不足。這就是不老,有追求就有進步,有進步就能延長自己的藝術生命,逐步走向他們的藝術高峰。

  (本文根據“仨老頭——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彙報展”上作者序言和現場發言整理而成,題目為編者所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