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公益行動

你敢讓機器人做手術嗎?

發佈時間: 2017-09-11 16:18:36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裝有手術鉗的機械臂伸縮,其中的晶片自動傳輸數據,記錄完成的手術量。根據設在上海的長海醫院手術機器人國際培訓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6年引進首臺手術機器人至今年2月,我國已累計開展4萬餘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走上手術臺已成為現實。然而,當你真正躺在病床上,是否會有這樣的擔心,電壓不穩它會亂揮刀嗎?萬一程式被駭客入侵……

  全球最忙手術機器人在中國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病房中,69歲的羅丹做機器人前列腺癌根治術已滿一週,半躺在床上有了説笑的精氣神,刀口小,術後恢復時間也短,醫生説我現在就可以出院了。

  “手術機器人是外科醫生手中的神劍。負責手術的醫生是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王共先,辦公室墻壁上挂著他做手術的3幅照片,分別代表他從1982年參加工作以來,親身經歷的傳統開放式手術、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腹腔鏡手術以及機器人手術3個時期。

  和開放式手術相比,腹腔鏡讓王共先看著電視監視器,借助特製的加長手術器械就能完成病人體內的手術。機器人時代的到來,讓他首次不用自己手握手術刀,單靠操縱手柄也能完成手術。人的手腕只能前後左右4個自由度,裝著手術鉗的機械臂手腕有7個自由度,能自由旋轉540度。

  在80後博士後、王共先的助手郭炬的眼中,透過腹腔鏡看患者體內場景就像看家裏的電視,而機器人呈現的就如同去電影院看3D電影。

  更高的自由度、更清晰的視野,意味著更小的創傷和更精準的治療,當然也意味著更高的費用。和傳統手術相比,羅丹術後住院時間減少一半,但要多花2萬元左右,主要為機械臂前端的電剪、持針器等器械成本。

  2017年1-8月,為羅丹完成手術的這台機器人,共完成640例複雜手術,單機手術量高居全國第一。中國的第一,也就是世界第一。王共先介紹,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公佈的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單機手術量排名前三的機器人都在中國。

  機器人做手術,電壓不穩咋辦?

  “我相信科學技術。大學期間就讀機械製造專業,讓羅丹在醫生提供的兩個手術方案中更傾向於機器人手術。但坦白來講,多少還是有點疑慮。這畢竟不是操作機床,如果電壓不穩或者突然停電,會不會給你其他地方來一刀。

  保障機器人手術安全,安全性設計是最基本的保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歐勇盛説,機器人機械臂設計模倣人手功能,可自動濾除震顫,一秒鐘可糾正上千次,即便醫生的手出現輕微顫抖,裝有手術器械的機械臂也不會抖動。

  “在一次手術過程中,我們發現3D鏡頭的光束出現問題,機器人當即自動停機。王共先告訴記者,手術機器人設計的緊急叫停和撤出等功能,都能避免因電壓不穩、停電等情況引發的故障。

  但真正能帶給患者安全感的還是操作機器的醫生。王共先2017年初獲頒500例機器人手術證書,他帶領的機器人手術團隊也成為全國機器人手術臨床示範教學中心。和傳統手術相比,機器人手術要做更多的溝通,你要努力讓病人明白,機器人只是醫生手中的工具,還是要由醫生操作。這是他近3年來的最深感觸。

  工具在變,機器人背後的醫生也在變。2014年,從業30餘年的王共先赴香港考證。按照機器人手術相關規定,要開展機器人手術的主刀醫生、助手以及護士,無論臨床工作多少年,均要先考取機器人手術資質,持證上崗。

  在腔鏡手術時代,王共先在盒子中撒一把紅糯米、一把黑米、一把白米,讓團隊中的醫生在腹腔鏡下分撿練習。如今,他又提出剝葡萄皮,讓醫生操作機器人一層層撥開葡萄皮,並要能復原如初。在機器人放大的視野下,醫生對解剖要有更深的認識。

  “機器人要求更高水準的同事’”

  王共先辦公室第三幅照片拍攝時間為2014年12月23日,醫院首次開展機器人手術,王共先親自操刀做了3臺手術,耗時將近一整天,在當時還不一定有傳統方式快。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類似于早期火車和馬車的比賽,不到3年時間,如今機器人手術效率已全面超越傳統手術。

  在他的設想中,未來的醫院中,將不僅僅有手術機器人,或許在門診大廳就有引導患者的導診機器人,在病房有幫助患者翻身的陪護機器人。國家《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也提出,開展手術機器人在三甲醫院智慧手術中心的試點示範。

  作為王共先的在讀研究生,1990年出生的白漢祥感受到來自手術機器人的壓力。曾經他的導師做一台泌尿外科手術,需要一個主刀,外加三四個助手,如今有了機器人的幫助,只需一個主刀和一個護士。他不得不擔心這是否意味著自己的就業前景或將更加嚴峻。

  王共先給弟子的告誡是,手術機器人是更先進的手術平臺,接受並用好手術機器人是大勢所趨,也意味著未來的醫院對醫生的要求更高,智慧化的工具需要更智慧的人來掌控它。

  然而,這個55歲的外科醫生始終堅信,無論機器人如何智慧先進,都不可能取代醫生。不論機器人再進化,也不會有人類的直覺和情感,而這是病床上的患者最需要的。王共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