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顆石榴籽|左鄰右舍民族情 房前屋後一家親
發佈時間: 2017-09-08 13:49:37 | 來源: 天山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天山網訊(通訊員梁宏濤 于劍攝影報道)從新疆昌吉市區出發,向北驅車20公里,遠遠就看見了一幢幢黃墻紅頂的二層別墅式樓房豎立在公路旁。這不是哪個城市的高檔別墅,而是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普通村民的住房。
作為昌吉市首批打造的鄉村規劃好、村莊面貌好、道路建設好、造林綠化好、環境衛生好、增收就業好、民族團結好、遵紀守法好的美麗村莊,這個由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聚居的十三戶村自然形成了各族群眾“嵌入式”居住的格局。
多年來,十三戶各族群眾交往交流頻繁,他們房與房相鄰,地與地相連,培育出開在“左鄰右舍、房前屋後”的民族團結之花。
唱歌跳舞拉家常 各民族就像是一家人
傍晚,十三戶村文化活動中心前的廣場上,近百名村民在歡快的音樂伴奏下跳起廣場舞。
看著廣場上歡快起舞的各族鄉親,在村裏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陳興明激動地説:“他們都是我的鄰居,大家農閒的時候一起跳跳舞、拉拉家常,處的就像是一家人,真得挺好。”
陳興明是一個“新疆曲子”的忠實粉絲,他家的院子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舉辦曲子的舞臺。各族鄰居聚在一起唱曲聽曲,其樂融融。
“我在鄰居老陳家聽曲子已經有五六年了,剛開始聽不太明白,老陳就給我耐心地講。”住在陳興明家前面的鄰居買買提·依明告訴筆者。“現在我們的居住環境特別好,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大家能相互學習語言,學習彼此的文化。大家圍在一起聽聽曲子,增進交流,相互之間就像一家人一樣。”
團結和諧的民族關係和昌吉市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密不可分,多年來,村兩委緊緊圍繞總目標,一直把搞好民族團結工作作為村裏的中心工作,廣泛組織開展“學説民族語言、學唱民族歌曲、學跳民族舞蹈、廣交民族朋友”活動,讓群眾在參與中交流,在參與中感動,在參與中融合。各族群眾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共同學習,共同歡樂,形成了如今各民族之間水乳交融、親如一家的生動局面。
楊存軍(左一)在鄰居陳恩龍家拉家常,詢問有沒有什麼要幫助的。
不分民族不分貧富 相互幫助相互照應
美而不富不為美,富而不和不為家。在十三戶村,鄰里之間不分民族、不分貧富,大家都能相互幫助、相互照應,譜寫出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奔小康、鄰里之間一家親的美妙讚歌。
陳恩龍一家靠種地維持生計。今年春節前,他家新裝修的地板因房子發潮出現了鼓包現象,必須重新鋪。可是,剛還完貸款的他實在拿不出錢更換地板。思來想去,他找到鄰居楊存軍。楊存軍立即回家拿了錢送到了陳恩龍的手中,並拉上陳恩龍到昌吉市買地板、定水泥,還聯繫了一個鋪地板的工人。
因為修房還貸款,陳恩龍沒錢過年了。楊存軍二話沒説就給陳恩龍送去了錢,還購置了些年貨,讓陳恩龍一家安安心心地過了個年。
“楊兄弟真是個好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都會幫我,有這樣的鄰居,真的是我的榮幸。”談及楊存軍對他的幫助,陳恩龍感激地説。
和楊存軍一樣,在十三戶村熱心幫助鄰居的事比比皆是。村民卡迪江·阿不來提母親患病,鄰居屈國榮出錢、出車,不僅送卡迪江的母親去醫院,還幫卡迪江先期墊付了住院費,出院時,又開車把老人接了回來。卡迪江説,這些年,家裏的事、個人的事,只要能幫的屈國榮都會幫助我。
談及幫助鄰居的事,楊存軍和屈國榮都很平靜,就像是在説別人的故事一樣。在他們看來,鄰里鄰居、鄉里鄉親,不管是哪個民族,抬頭不見低頭見,能幫得就幫一下,這都是鄰居應該做的。
相互幫助、相互關照的濃厚氛圍為各民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天然便利條件,大家在長期的生活生産中形成了相互幫助、相互欣賞的好習慣,這讓民族團結植根于各族群眾心中,成為十三戶村的幸福和諧之源。
每一個村民都把村當家來看、當家來建
在十三戶村,各族群眾都能時刻想著怎麼為大家和集體的利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艾賽提大叔在十三戶村生活了40年,他有一手修電、修自來水管道的好技能,因此他也就成了村裏的電工、水暖工,誰家有需要,他都隨叫隨到,從不耽誤。
不僅修電、修自來水管道,艾賽提還成了村裏的衛生義務監督員,誰家門口垃圾沒及時處理、看見路上哪個人隨意亂扔垃圾,他都會主動指出來。“我們十三戶村是昌吉州、市的美麗鄉村,維護整潔乾淨的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艾賽提説。
和艾賽提一樣,十三戶村的每一個村民都把村當家來看、當家來建。“大家不分民族,對村上的事情都很盡心,都很配合。不僅如此,不管誰家有個什麼困難,大家都會過去問問,看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村裏的老人馬福堂説。
撫今憶昔,十三戶村的村民從親身經歷中深切體會到,正是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所形成的合力,才給村裏帶來今日的巨變。相信隨著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十三戶村這個團結和諧、民風淳樸、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