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將現“龍泉漱玉”景觀

發佈時間: 2017-09-08 13:03:07   |  來源: 新京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將重現燕平八景之一“龍泉漱玉”景觀;昌平將建設居庸關歷史陳列室,搶救性修復佛岩寺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 通訊員聶玲玉)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改造明十三陵提升沿途沿線景觀、建設居庸關歷史陳列室、恢復鞏華城城垣遺址舊貌……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昌平區啟動了大運河文化帶和歷史文化地標建設,涉及大運河文化帶、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等多項內容。

  在北京市十六個區中,昌平區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區,同時,還擁有明十三陵、居庸關等世界文化遺産和大運河——白浮泉、銀山塔林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昌平區成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涵蓋三十多個部門,統籌推進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利用,推進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領導小組還制定了《昌平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和《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重點任務清單》。

  昨日,昌平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會議。目前,首批九項重點工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分別是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再現、南口老工業文化保護、佛岩寺搶救性修復、朝宗橋搶救性保護利用、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標識,以及傳統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縣治所村落修繕保護。

  看點1 修繕龍泉禪寺重建白衣庵

  今年年底,昌平區將制定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每年年初還將制定年度摺子工程。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昌平將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構想,規劃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設。

  “一泉三廟一樓”指的是“龍泉漱玉”景觀、都龍王廟、龍泉禪寺、白衣庵和古戲樓。都龍王廟位於龍山之巔,山門左側磚墻上挂著寫有“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都龍王廟”的牌匾。元代郭守敬為引水濟漕,引昌平龍山白浮泉,並在源頭處修建了九龍池,泉水自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流水口噴涌而出,得“龍泉漱玉”之譽,是燕平八景之一。

  遺址公園將再現“龍泉漱玉”景觀,保護都龍王廟、修繕龍泉禪寺、重建白衣庵、恢復古戲樓。

  根據安排,昌平區將儘快辦理龍山度假村整體騰退手續及産權轉讓工作,預計2017年10月完成。2018年完成文物修繕工程,具體為,上半年推進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修繕工程。啟動龍泉禪寺、白衣庵、古戲樓考古勘探和復建工程方案設計,並報相關部門審批。下半年啟動龍泉禪寺整治修繕,白衣庵、古戲樓復建工程。

  同時,還將對化莊村進行棚戶區改造,加強周邊環境整治,使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與昌平萬畝濱河森林公園連接;對白浮村加強環境整治和綠化。整體項目預計在明年10月亮相。

  除此之外,昌平還將打造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觀帶,改造兩岸道路、整治河岸兩側環境,加強龍山、白浮泉、都龍王廟、白浮甕山河歷史傳承研究,對沿線文物古跡進行標識;並依託大運河源頭、白浮甕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水文化博物館,編輯《白浮泉》史輯簡本。通過這些工程,將再現大運河源頭風貌。

  看點2 移除西關環島李自成雕塑

  明十三陵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了再現明十三陵歷史風貌,昌平區將根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十三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修)、《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詳細控制性規劃》,在考古勘探的基礎上,改造提升沿途沿線景觀。

  具體工作包括移除西關環島李自成雕塑、恢復石牌坊至大紅門古神道的歷史風貌,再現明十三陵歷史風貌,預計2020年10月完成。

  十三陵水庫公園也將再現風采,昌平區將對接協調市水務局,確定修繕主體並儘快實施,編輯《十三陵水庫史料專輯》,豐富十三陵水庫博物館館藏,重新設計布展對遊人開放,預計2019年10月完成。

  居庸關長城也是昌平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為了傳承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將建設居庸關歷史陳列室,利用多媒體和數字化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示居庸關的歷史沿革、戰爭故事以及雲臺佛教藝術。同時,居庸關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和圖冊也會陸續出版,展示和傳承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

  看點3 小湯山行宮將搶救性修復

  佛岩寺位於南口鎮羊臺子村,由上寺和下寺組成,建於金代,毀於清末。此次搶救性修復工程將對佛岩寺遺址違章建築進行清理,原址搶救性修復上下寺。

  根據計劃,2018年啟動佛岩寺上寺修繕和下寺的修繕方案設計、立項和進場準備工作。預計2019年完成佛岩寺上下寺修繕。

  朝宗橋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將啟動搶救性保護利用工程,擬在朝宗橋與京藏高速公路之間,新建一座6孔橋梁,橋梁寬12.5米,佈置3條機動車道,供機動車通行。對朝宗橋加強修繕,僅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

  根據計劃安排,今年朝宗橋騰退方案將上報市級主管部門,力爭獲批。2018年啟動G6輔路新橋建設,完成朝宗橋修繕設計方案。

  2019年完成G6輔路新橋建設,正式將朝宗橋進行騰退;同時完成朝宗橋修繕設計方案審批手續,啟動修繕招標和施工進場準備工作。預計2020年完成朝宗橋文物修繕,正式對公眾開放。

  除了佛岩寺、朝宗橋之外,玉虛觀、小湯山行宮等文物保護單位也將進行搶救性修復和保護。

  玉虛觀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崇禎八年(1635年)落成,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葺,現存觀門、部分建築和散落石刻,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昌平區將加強各方面關係協調,促進産權爭議的辨析及商討解決,原址搶救性修復,完成時限為2020年10月。

  小湯山行宮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現存有部分建築和雕刻。昌平將結合小湯山特色文化小鎮建設規劃,原址搶救性修繕更衣亭、惠澤閣、行宮東所(乾隆書院)等湯泉行宮部分古建築,將現北京國際藥膳博物館改造為湯泉行宮博物館,梳理相關歷史文脈,呈現湯泉行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