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産業的價值藍海該如何挖掘?
發佈時間: 2017-09-08 09:37:55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接近2.4億。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説全球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8月27日發佈的《中國城市養老指數藍皮書2017》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是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且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在各地區也是趨勢愈發明顯,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9月7日《北京青年報》)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社會,養老産業蘊含的較大商機已經成為共識。有數據顯示,我國老年康復及家用保健器材的規模是歐美國家的十分之一,單從這一數據來看,老年康復及家用保健器材潛藏著近10倍的發展空間,需求龐大。也就是説,養老産業將是目前以及未來較長時期內經濟的一個發力方向,可謂是養老産業的機遇期。但是怎樣養?在哪養?養老經濟這本賬到底怎麼算?這些都是無法回避的話題。
很多人看到養老是朝陽産業,認為蛋糕非常大。據統計,中國養老服務需求的滿足率僅為16%,有近84%的老年需求暫時還沒有得到滿足,養老産業尚處於“沉睡”狀態。但現實的情況是,全國養老服務業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發展的主要是為低齡健康老人提供休閒娛樂性服務的門類,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服務資源匱乏,供需矛盾突出。一面是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隊伍,一面又是養老産業供給的不足,兩難困境,如何破解?
其實,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中央早已在戰略上作出部署。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規劃提出,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支援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增加老年用品供給等,為“十三五”時期我國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描繪了清晰的藍圖。“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我國老齡事業改革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重要戰略窗口期,提升老年人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增進老年人福祉是各級政府的使命和責任。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城鄉養老機構發展不均衡。分佈在農村地區的敬老院數量雖多,但主要面向留守老人、五保老人,條件簡陋、空置率高;城市的養老需求相對更大,但養老機構數量嚴重不足,一些養老機構甚至“一床難求”,老年人“排隊”等待入住時間長達數年。更要命的是,正規養老産業已經舉步維艱,不法力量還在伺機而動,攫取利益。就在今年4月,國家14部委處置非法集資聯席會專門公佈了一批打著養老旗號非法集資的機構,以提供“養老服務”、“銷售養老服務産品”、投資“養老公寓”等名義吸收資金的非法集資行為,讓剛剛起步的養老産業變得障礙重重,這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紓解城市養老壓力,發展農村養老産業,很多地方正在積極探索。此前媒體報道,南京很多在城裏做保姆的農村人,不再在城裏做保姆,而是將城裏的老人帶進自己的村莊,自己的家庭,讓城裏的老人在鄉下養老,這種“城市老人寄養農家”的養老模式很受歡迎。這種“跟著保姆鄉下養老”的模式能夠有效紓解城市養老的壓力,拓展了養老的新模式,讓養老産業更加多元化。
産業大潮已經來臨,但就中國而言,養老産業畢竟是一個新型的經濟增長點,無論是橫向世界還是縱觀歷史都無借鑒可依,未來充滿著荊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養老産業的發展之路沒有捷徑可尋,默默耕耘才是正途。(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