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從床等人到人等床 醫養結合帶動養老産業大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9-08 09:35:22   |  來源: 山西晚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胡彬(中)每天都會來看望住在8306房間年過八旬的老夫婦。本報記者胡續光攝

  

  ○個人檔案

  胡彬,山西金色年代太行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從黨務工作者轉型養老産業,創辦了我省第一家智慧型專業養老機構;山西省第一家以收住失能、失智老人為主的專業養老機構;山西省第一家真正落地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資金補助、土地傾斜、運營補貼……為扶持養老産業發展,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多項政府配套政策出臺。在太原,為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産業,2016年太原市政府放出大手筆,對社會資本建養老機構每床位最高補貼9000元。

  從公辦敬老院到民辦養老院,從民營公助到公建民營再到醫養結合,太原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養老機構的形式在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老人們體會到了政策帶來的獲得感。

  5年前,在央企做黨務工作的胡彬,從沒想過自己的職業生涯會和養老産業有交集。如今,他不僅把一家養老機構做到“一床難求”,談起養老,從國家政策到市場需求,他儼然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樓堂館所”裏建起養護院

  8月30日下午,太原市親賢街太航馨悅養護院。一進門,滿墻的家、孝文化躍然眼前。門口諮詢臺前,輪椅上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在和工作人員交談。

  “在家裏悶,就想找你們聊聊天,康復訓練操也快忘光了,再教教我。”輪椅上的老人説。

  邊和老人嘮嗑,工作人員邊起身示範康復訓練動作。

  在養護院大廳,有一面挂滿錦旗的墻,旁邊配有養護院介紹,五年間這裡創造的“四個第一”讓人印象深刻:山西省第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投資舉辦的專業養老機構;山西省第一家智慧型專業養老機構;山西省第一家以收住失能、失智老人為主的專業養老機構;山西省第一家真正落地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沒做養老産業之前,我從事的是黨務工作,之前也沒想過有一天會從事這個行當。”胡彬説,眼前的養護院,之前是一個閒置的“樓堂館所”,後來專修成了養老院。如今,胡彬的身份是山西金色年代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太航馨悅養護院是公司實體項目之一。

  太航是山西眾多央企、民間資本轉投養老産業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地方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投入,鼓勵社會資本興建養老機構,其中在我省就有一條:鼓勵企業和政府用閒置的“樓堂館所”投入養老事業。胡彬説,正是因為趕上了好時候,太航養老轉型項目才得以成功。

  身處親賢、長風商圈的央企太航,彼時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但養老産業仍是一個空白。

  “太航是一個建廠60多年的央企,老專家、老幹部、老職工越來越多,加上整個太航小區約有1.5萬居住人口,不完全統計老年人口達3000多人。”胡彬説,太航進入養老産業,本身集團內部就有需求,同時也是順應市場的轉型選擇。

  2014年開始運營,太航馨悅養護院成為全市首家社區型專業化老年護理服務機構。

  醫養結合助推行業發展

  怎麼樣才能讓有需要的老人既能養老,又能看病?胡彬説,這幾年我省養老産業發展迅速,養老服務需求也在不斷向更深層次發展,從一開始有張床、有人照看就行,到現在更多的醫護需求,市場在變。

  “把老人送進專業的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是深層次需求,也更考驗養老機構的服務實力。”胡彬説,依託太航醫院的技術力量做支撐,經過不斷摸索,最終太航馨悅養護院成為我省首家以收住失能、失智老人為主的專業養老機構。

  在胡彬看來,醫養結合的定位,不僅體現在太航醫院技術支撐軟實力,還有順應市場需求的硬體投資——一張床投入10萬元,把養老這張床位做到最先進。

  一張養老床位投入10萬元,都體現在哪?胡彬介紹,幾年來他們一直圍繞老人的現實需求在探索和完善,結合最新科研讓養老産業變得智慧化,養護院目前獨有的離床感應報警系統,床位呼叫服務等,既人性化,又走在行業需求前端。

  養護院所有房型都是標間,且按醫院標準設計。在衛生間,從洗漱臺、坐便到淋浴座椅,兩側均設計了扶手,衛生間入口較寬,輪椅也能進入。

  “都説細節決定成敗,養老,是一個考量愛心的産業。”胡彬説,一家養老機構好不好,聞氣味就能知道。太航馨悅養護院之所以“一床難求”,是因為充分掌握了客戶需求,並且迅速落地形成服務價值。

  養老産業迎來觀念轉變的春天

  養老院建得再多再好,沒有人們觀念的轉變,也難以維繫。從事養老産業幾年來,胡彬説他有一個最深的感受,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願意來機構養老了。從子女到老人,整個社會的養老觀念在轉變。

  8306房間,住的是一對夫婦,都已年過八十。

  “我們老兩口都是太航職工,10多年前老伴身體失能,侍候了這麼多年,今年我也80歲了,最終選擇來養老院。住在一起我還能每天守著她。”眼前的周先生身體硬朗、思維清晰。談起養老,這位曾經的太航技術專家説,兩個女兒都在深圳,一開始他對住養老院也存在抵觸心理,後來慢慢接觸才發現,這裡真的比在家舒服多了,省力省心,按點吃飯且有專門的營養師配餐,老伴也被看護得更好。

  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一開始周麗萍姐妹倆也不同意,怕有人説她們不孝順,也怕老人來了精神上受不了。“都説久病床前無孝子,不是不孝順,是即便天天守著也不如這裡條件好。”周麗萍説,把老爸送到這裡就是看重養護院裏醫的成分,從效果來看,這一年多還是送對了,老人狀態比在家裏還好。

  從一開始問的人多住的人少,到現在68個床位,月月都滿員。胡彬説,除了服務,還是人們觀念轉變了。

  “我深深感覺到養老産業的春天來了,不只是政策的春天,而是人們觀念轉變的春天。”胡彬説。

  本報記者 要維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