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普通人的“文學生活”是什麼樣的

發佈時間: 2017-09-07 17:37:01   |  來源: 文匯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文學閱讀趣味在發生變化,小説的受歡迎程度最高,詩歌的受歡迎程度超過散文,打破了散文熱銷、詩歌陷入困境的固有印象

  ■本報駐京記者 周淵

  大學生愛讀哪些文學經典? 農民工愛看什麼書? 當網路作家是怎樣的體驗? 手機微信對文學閱讀有何影響? ……從2012年開始,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便組織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的60余位師生,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上述這些“文學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了50多項調查,調研成果被集納為近600頁的 《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日前,這份調研成果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問世。

  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重大課題、入選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規劃、2017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首部國民“文學生活”調查報告頗有分量。

  深入讀者群了解文學“民生”百態

  溫儒敏對“文學生活”的關注由來已久。2009年,他提出“文學生活”的概念,建議學者們像田野調查那樣深入讀者群的“田間地頭”,了解讀者如何看待作家、作品。此次調研中,他進一步將“文學生活”定義為社會生活中的文學閱讀、文學接受、文學消費等活動,也牽涉到文學生産、讀者群、閱讀風尚等,還包括文學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滲透情況……此外,以網路為載體的新的“文學生活”方式,也使得讀者有更多機會參與創作活動,直接影響文學的生産傳播。“總之,提倡‘文學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學研究更關注普通人的‘文學生活’。”溫儒敏説。

  課題首先選擇調查的對象包括農民工、大學生、中小學生、作家以及幼兒等,是最能體現文學與社會關聯、具有代表性的群體。一些結論頗為出人意料,比如“農民工文學閱讀量和閱讀比例高於整體國民水準”,但課題組深訪發現,真正因為喜愛文學而進行閱讀的農民工比例極少,背後的原因是農民工物質條件較差,沒有電視或不習慣現代娛樂。又比如“中小學生閱讀量最大”,調查發現小學生閱讀量最大,初中二年級之後一路下滑,高中生課外很少閱讀文學作品。

  在“網路文學和多媒體文學調查”子課題中,溫儒敏認為,學界對網路文學及多媒體文學的研究方興未艾,但多以一般文學批評標準進入,且缺少實證研究。為了解網路文學現狀,課題組成員還以寫手身份到網站“臥底”,真實感受網路文學的生産機制。

  幾年前曾有一項調查稱 《紅樓夢》 等名著被認為是“死活讀不下去的文學作品”,此次課題組在對全國10所大學2000多名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進行調查後,得出了不同結果:《紅樓夢》 《三國演義》 《水滸傳》 閱讀比例分別達到86.8%、67%和59.3%,半數學生閱讀過 《聊齋志異》,8.9%的學生在“最喜歡的文學作品”項填寫了 《紅樓夢》,佔比最高。此外,文學閱讀趣味也在發生變化,小説的受歡迎程度最高,達77%,詩歌的受歡迎程度超過散文,分別為10.1%和8.5%,打破了散文熱銷、詩歌陷入困境的固有印象。

  由實證材料、社會調查和數據組成的當前社會文學閱讀的“民生”百態,在溫儒敏看來尤為珍貴。他説:“現下的文學研究缺少活力,很多文學評論或文學史研究是兜圈子,在作家作品———批評家、文學史家這個圈子裏打轉,很少關注圈子以外普通讀者的反應。”他將這種研究稱為“內迴圈”。

  但調查結果也令他感到沉重。“資訊時代的閱讀量大大增加,但人們的閱讀口味也變粗了,娛樂的、以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佔據了絕大部分閱讀量,淺閱讀成了文學閱讀的主流,人們已很難沉下心讀書了。”溫儒敏説。

  拓展文學研究新天地

  在溫儒敏看來,正是眾多普通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反應,構成了真實的社會“文學生活”。“把‘文學生活’納入文學史研究中,在‘內迴圈’之外,普通讀者的閱讀行為構成另一個維度,使得文學研究更完整、全面、有活力,不啻為學術研究新的‘生長點’,諸如國民閱讀分類調查、當前詩歌社團生存狀態等課題,都富有新意。”他説。

  《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也在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文學生活”發掘出很多新的研究題目,拓展了研究者和批評家的視野。南京大學教授、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丁帆説,“文學生活”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文學史寫作觀念,文學史研究將更加關注“生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指出,“文學生活”研究打破了文學研究學院派圈子化的禁錮,直面一些“真問題”。

  溫儒敏期待“文學生活”調查能常態化:“在當代中國文學生活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未來能有更多機構和人員參與到調查中,每隔一兩年向社會公佈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