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養老方式多元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9-07 11:43:42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需要做好國家層面上的戰略規劃,也需要根據不同的養老需求,創新理念,大膽實踐,積極推進養老方式的多元健康發展。
養老方式由我國老齡化特點決定
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以來,其進程在不斷加快,呈現出“未備先老”“未富先老”的特點。同時,在思想認識上,部分地區由於受到“老年人是社會包袱”落後思想的影響,老齡資源開發滯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客觀分析我國老齡工作的特點,是認識養老方式多元的前提和基礎。
從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不同功能看,居家養老是目前我國養老的主要形式。同時,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養老工作呈現不同的特點。首先,城鄉差別是造成城市和農村養老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由於服務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水準不同,城市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醫療、交通、文化教育等服務,而廣大農村地區,生病和孤獨成為困擾農村老人的主要問題。其次,地區的差別,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東部、中、西部地區在養老工作上存在差別。一般來説,東部發達地區經濟條件要比中西部好一些。但是,近年來,西部地區在發展中更加重視民生問題,呈現出後發追趕的態勢。
客觀分析當前多元養老方式的利弊
除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外,近年來見諸媒體的有“醫養結合”“旅居養老”“候鳥式”養老;有“鄉居養老”“以房養老”“以地養老”;有“金融養老”“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有“公建民營”“親情住宅”“智慧養老”;還有引進國外養老理念的“太陽城”“樂齡公寓”“養老驛站”等等。不同的養老方式,豐富了養老服務市場,滿足了不同的養老需求。
由於老年人身體狀況、經濟條件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多元的養老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了多種選擇。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養老服務市場的供需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各種養老方式各有利弊。大量的居家老人,在公共醫療、居家服務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社區養老的配套公共設施也比較滯後。機構養老的硬體條件比較好,但養老費用高的問題使一般老人望而卻步,公辦養老院難進、民營養老院閒置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近年來,各地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提出“一碗湯”距離的理念,拉近老人與子女居住距離。社區養老的突出問題是公共活動空間的缺乏,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老年人日益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機構養老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個別開發商的圈地,同時在選址過程中要有相應指導,不宜選擇距離城市偏遠的地方,雖然這裡的生態環境良好,但會帶來生活不便。有的養老院選擇了小學校的隔壁,使老人能夠聽到孩子的讀書和歌聲,看到孩子在體育場上做操,會給老人會帶來莫大的精神享受,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因此,要對各種養老方式揚長避短,做到優勢互補,力爭為老年人提供生態良好、環境衛生、服務齊全、人文親情的生活氛圍,使老年人感覺到依然是社會的一員,而不是被社會閒置。
營造養老多元發展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黨中央相繼出臺了涉及養老服務的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發展,也為老年人提供了多種便利。但從政策的整體性、系統性及操作性上看,還需要加強研究。比如,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否應當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或國家戰略?如何研究老齡人力資源的價值及開發方式?在引進國外養老機構、提高養老服務的同時,如何防止老人基本資訊的外泄?除了機制的創新以外,在具體的政策上,也需要不斷完善。比如,北京市規定新建社區,要有一定比例的養老用房,但在老舊社區如何改善場所用於養老服務?有的院校新開辦了養老護理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如何對現有缺乏培訓的從事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老年大學已經成為老年人老有所學的重要場所,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如何發揮社會資源、興辦老年大學?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政策的可行性上作出進一步研究。
我們期待出現這樣的一些要素組成的養老綜合體:社區(村莊)+醫院+田園+老年大學+網際網路=養老院,不一定追求過大規模,但要素的齊全及功能的完備更顯重要。我們堅信,“十三五”期間,隨著一大批宜老、樂老健康養老社區(村莊)和基地的出現,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將逐步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