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攻堅決戰 群英薈萃

發佈時間: 2017-09-07 11:10:21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圖為貴州“年份英雄”榮譽獲得者。圖片由貴州省委宣傳部提供。

  

  遵義會議會址。

  胡志剛攝

  今年“七一”前夕,“貴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正式發佈,黃大發、文朝榮、姜仕坤、李桂蓮、李光、張有光、余留芬、鄧迎香、楊波、潘學軍等10位先進典型被授予“年份英雄”稱號。他們都是奮戰在貴州省脫貧攻堅一線,理想堅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們以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擔當,長時間初心不改地堅持幹一件事,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跡,將偉大滲透在身體力行中,滲透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有成,實幹有成。

  2013年底記者初到貴州工作的時候,有幸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敦操鄉採訪“背篼幹部”。

  敦操鄉位於麻山腹地,崇山復嶺,鳥道羊腸。從上世紀90年代起,鄉里幹部利用下村工作的機會,背上背篼幫助群眾捎帶生活用品。從最初的一兩包煙,到後來的油鹽醬醋等各種物品,漸漸地,這群幹部有了一個親切的名字——“背篼幹部”。

  説“有幸”,因為短短不到3年,2016年10月記者再去敦操鄉時,“背篼幹部”已經成為過去時。“一方面是易地扶貧搬遷,深山區、石山區不適宜生存地區的群眾被安置到了鄉里和縣城;另一方面是交通改善,農村公路已實現建制村通暢率100%。”原來的“背篼幹部”成員之一、副鄉長陳順莉粲然一笑,“再背個背篼下村入戶,倒是作秀了。”

  “有形的背篼”作為一道風景漸漸消失,“無形的背篼”作為一幅圖景正徐徐展開——送發展思路、送惠民政策、送種植養殖技術和脫貧項目。截至去年底,敦操鄉貧困人口為2105人,比2013年減少222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4.45%。

  背篼卸下,精神仍存。這精神,有堅守,也有變化,在脫貧攻堅的時代征程中,“背篼幹部”一直在路上。有評論説,這些在崇山峻嶺深處挺起的錚錚脊梁,不僅展現了貴州人的堅強意志,開拓了貴州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疆界,更是貴州精神高地上鑄就的一座精神豐碑。

  沒有精神高地,就解決不了發展洼地。而貴州,又何止一群“背篼幹部”,又何止一座精神豐碑。從頂雲公社率先實行包産到組、 冷洞村人石旮旯裏種出金銀花,到平塘大窩凼睜開“中國天眼”、貴州鋼繩主導修訂鋼絲繩國際標準……高原上的精神之花燦爛綻放。

  人民寫就歷史,時代鑄造英雄。習近平總書記曾説,“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山地貴州謀求後發趕超、跨越發展,尤需將全省幹部群眾的力量涓滴相積、匯川成海,尤需理念的指引、榜樣的引領。

  越過金廠河,翻上八香坪,拐進高石坎,莽莽蒼蒼的萬畝林海間,幾幢破舊木瓦屋,就是羅運仙等幾個護林員的家。巍巍梵凈山,這群護林人用半個世紀的堅守,讓面積1萬多畝的荒山變成林海,譜寫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時代傳奇。

  羅運仙們的堅守,是貴州守住生態底線的最好注腳。從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到生態立省,再到入列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多彩貴州的主旋律。

  遵義鳳凰山腳,紅軍烈士陵園內常徜徉一位戴著舊軍帽的老人,他便是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李光。退休幾十年,老人的足跡踏遍了紅城遵義的山山水水,以自己的退休金資助1000多名孩子重回課堂。

  李光老人的事跡,是長征精神和紅色文化在貴州得到傳承、延續的最佳詮釋。精神不滅,傳承不息,被紅色文化持久浸潤和激勵的貴州人民,正沿著先輩的足跡,奮力走好新時期的長征路。

  從初中生到“大國工匠”,航太科工貴州航太風華公司的毛臘生,40年紮根鑄造一線與冰冷的砂子打交道,先後主持完成了多項研製任務,其中10余項課題項目處於國內行業領先水準。

  毛臘生的故事,是貴州追求發展品質不降格的生動演繹。近幾年來,貴州産業發展路徑選擇逐漸明晰。截至去年底,全省生態利用型、迴圈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綠色經濟“四型”産業,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33%。

  構築精神高地,衝出發展洼地。貴州正處在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大批典型人物的涌現,為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強大的民心支援、昂揚的奮進力量。貴州正在撕下貧困落後的標簽,貼上新的亮麗的名片。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7日 15 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