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我家告別了棚戶區

發佈時間: 2017-09-07 09:35:39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棚戶區是指城市建成區範圍內、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品質差、每人平均建築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區域及“城中村”。

  棚戶區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是改善困難民眾住房條件的重要方式。最近幾年,中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3287萬套,8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通過“城中村”改造,約950萬農民就地轉化為市民,住進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區。

  中國政府承諾,2018年—2020年,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將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和金融、用地等支援,兌現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的承諾。

  讓我們聽聽棚改受益者的故事。

  幸福歲月在身邊

  ◆ 陳長東

  家住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梅濱小區

  居住在潔凈亮麗的現代小區,生活在亮堂舒適的家裏,我恍然若夢。

  我家在中原邊城南陽。城鄉結合部的棚戶區低矮破敗、雜亂無章、生活設施簡陋,吃水、取暖、如廁、洗澡等很不便,生活困難重重。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淋,老房屋存在著房頂漏雨、墻體裂縫等隱患,直接威脅生命財産安全。雪上加霜的是,棚戶區毗鄰梅溪河,這條有詩意美麗名字的河,據史料記載,源頭有泉“湯谷”,水量很大可以行船。“明代的梅溪河兩岸遍植梅花,河水潺潺,清波流遠。但過去一個時期,由於缺乏保護,工廠排污,梅溪河成了死、污、臭河,一溝怪味,蚊蠅滋生。2000年夏天,一場暴雨突至,棚戶區形成水澇,流進院,灌進屋,家裏的鞋、盆、椅、凳等小物件四處漂浮,全家人只好往二樓搶拿東西,忙了整夜,仍毀損了不少。下水道污物上泛,幾個星期臭不可聞。

  為改善棚戶區的生活條件,近年來,南陽市政府將棚戶區改造列為重點工程加強推進,對棚戶區居民實行滿意的雙向選擇,以面積換面積或貨幣。建設過程中,嚴把工程招投標關、工程品質關,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和公示制度,凡涉及居民利益的事情,均公開公示,對腐敗行為加大預防和懲處,改造工程成為“良心工程”“廉潔工程”。

  改造建設工程告竣,去年我家終於搬進無比渴望的文明小區。按照以面積置換面積的原則,分到了一套大居室,融入心儀已久的現代生活。小區安裝有電子監控和樓宇對講系統,籃球場、健身廣場、健身器材、涼亭等配套設施完善,一點兒也不遜色商品住宅區。更令人高興的是,隨著內河治理工程推進,梅溪河煥然一新,水清、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濱水長廊呈現在面前。

  “知你冷暖,懂你悲歡/所有的艱難不再是辛酸/安居幸福的那些歲月/我永遠都在你身邊……”電視劇《安居》的主題歌,唱出了我們的心聲。幸運的是,居住的辛酸永遠離去,幸福的歲月,從此在身邊。

  魯 釗整理

  寬敞明亮房子大

  ◆ 楊曉霞 家住遼寧省大連市星海融匯小區

  我今年60歲,家住勝利路星海融匯小區。沒想到退休後能住上132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每天開心快樂地生活,盡享退休後的幸福時光。想想原來住的棚戶區50多平方米的簡陋磚混結構房子,更感到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原來住在大連有名的棚戶區南大亭,位於勝利路西段,那裏住著上千戶居民。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丈夫單位在那裏買了幾套房子,我家分到一套,50多平方米,孩子和我們兩口子住,有時老人也過來住。4口人住著擁擠不説,那房子的品質實在不敢恭維。

  那片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初建的,共7層磚泥混結構,房子外墻外面挂了層大白粉。外表粗糙還好説,室內的條件特別差。衛生間是蹲便,自來水管是鐵管子,多年使用後生了銹,用小錘敲敲就會掉渣。為了防止家裏水管爆裂,每次家人出門,無論誰最後走,都得把屋裏的總水閥關上。冬天暖氣一點兒也不熱,待在屋裏得穿棉襖棉褲,看電視時得蓋上小被子。整棟樓把邊的兩側滲水,有的人家屋頂常年是黑的,長毛是常有的事。樓外空地雨天一腳泥,更談不上有什麼娛樂和健身設施啦。

  我家在那個地方住了快20年。2009年,大連市政府開始改造南大亭棚戶區,我們看到了改善居住條件的希望。

  經過幾年過渡安置,2015年,我們上千動遷戶的新房終於交付。新房子位於星海融匯小區,是32層的大高樓。根據動遷政策,我家本來可享受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但開發商還提供極低的優惠價格,供動遷戶擴大面積。我的兩個女兒在國外,一個定居美國,一個工作在紐西蘭,政府改造棚戶區,我家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總得讓回國的孩子回家有自己的屋子吧。我和老伴一商量,就多買了30多平方米。這樣,我家就有了132平的大房子,3室1廳2衛。新房子一到手,我們馬上裝修。去年春節我們搬進了新家。兩個孩子聽説我們有了大房子,高興壞了,相約回家,給我們暖房,全家六口人其樂融融地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我的新房子位於5樓。之所以選擇5層,是我平時看報紙,常看到某某高層住宅電梯損壞停運的新聞。我和老伴年歲漸老,住在5層不怕電梯壞。另外5層不擋光,視野特別開闊,眺望南邊就是大連的白雲山,向西是星海廣場和海邊。

  新家樓下綠化也特別好,下了樓就走進了花園,健身器材應有盡有。這裡位於市中心,離車站、醫院和超市特別近,生活很方便。朋友到我家參觀,都羨慕我們,説享受到了政府棚戶區改造的好政策。

  我們老兩口都退休了,生活依然很豐富。我平時在客廳練練瑜伽,和在國外的女兒們視頻聊天,沒事玩玩自拍,生活過得充實而愉悅。老伴退休前是一所中專的校長,現在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書房,或讀書看報,或練習寫毛筆字。有時,他向我展示他的書法作品,你別説,他的字還真寫得有模有樣了。 鮑文鋒整理

  告別“蝸居”日子甜

  ◆ 朱國華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南庭新苑小區

  我在南苑老鎮平房東新華社區東長街20號整整生活了61年,從出生到上學、參加工作,再到結婚生子,就沒有離開過這裡。祖孫三代人擠在一間13平方米的小房子裏,進門就上炕,用現在的時髦話説,過的是“蝸居”生活。

  生活這麼多年,不敢添置大件,趕上過年過節一大家子湊齊了,連坐的地兒都成問題,馬扎、水桶都派上用場。房屋一年四季陰暗潮濕,冬天自來水管凍住是經常的事,一天來回搬蜂窩煤就得七八趟,又臟又麻煩還不安全。夏天的時候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為了保住屋裏,門檻砌了一節又一節,大門還砍掉一大截,猶如生活在“蛤蟆坑”裏。洗澡、上廁所更是麻煩事,沒有單獨的空間,實在太不方便了。

  幾十年來,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棚改拆遷,改善生活環境。自打棚改拆遷的事定下來,我們全家覺得生活有盼頭了。2014年,我家終於搬進了棚改安置房——南庭新苑小區,房子選在第8層,從此生活的變化簡直就是翻天覆地。

  住上新樓,心都亮堂了!兩室一廳,廚房、衛生間全齊,58平方米,我和老伴住著太享福了,再也不用遭從前的罪了。冬天有暖氣,從外面一進屋熱氣直撲臉,穿個單衣就能過冬。做飯、燒水使上了天然氣,環保又方便,不像原來洗個澡還要定日子。屋裏置辦了電視櫃、大衣櫃、寫字檯、茶几、花架……空間大了,我終於有機會亮亮自己的手藝了,自製了幾個儲物架,都是自己喜歡的款式,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3年,逢年過節一大家子人湊在一起吃飯、聊天,擁擠不堪的場面徹底成為歷史!

  拆遷心不散,高樓隔不斷鄰里情。社區有“鄰里節”,老街坊鄰居在新家再次團聚,享受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賀 勇整理

  搬離濕地住新家

  ◆ 熱依蘭木·熱合曼 家住新疆伊寧市瓊科瑞克街道辦事處團結社區

  8月27日,我搬到新家,今年的古爾邦節就在新房子過了。真的沒想到,我70歲了還有機會搬離棚戶區,住進明亮溫暖的樓房,這是趕上了國家棚戶區改造的好政策。小區乾淨,設施齊全,離醫院不到200米,我們一家都非常高興。

  我以前住的棚戶區位於伊寧市城鄉結合部,曾經是一片濕地。周圍的鄰居有維、哈、漢、回、滿等族,幾十年裏鄰里間關係融洽、互幫互助,逢年過節,無論春節還是古爾邦節,鄰居們都在一起聚會,非常熱鬧。論感情,住了40多年,真捨不得搬離。可棚戶區裏低矮潮濕,下水堵塞、自來水管老化爆裂是常有的事,停電停水,雨天一腳泥,雪天到處是積雪,就是一個“臟亂差”。2015年,丈夫去世後,我更是打理不動自家院落,全靠兩個女兒幫忙。人老了,難免有病,可住在棚戶區,看病、坐車都不方便,一直想改變居住環境,可僅憑這點兒退休工資,確實買不起樓房。

  以前的濕地鳥語花香,草長鶯飛、泉眼噴涌。可是隨著居民的增加,濕地被不斷填埋,200多戶人家的平房院落被垃圾圍堵越來越小。

  2013年起,伊寧市開始保護恢復濕地,我們這一片開始陸續拆遷。經過幾年的努力,消失的濕地回來了。社區徵收組的工作人員對我説,作為地球之肺的濕地對環境非常重要。所以當動員搬遷時,我積極響應。搬離這裡,我們可以享受更好的居住環境,而這裡也變成了伊寧最大的濕地公園。

  這次徵遷,政府給我補償112萬元,我自己花了45萬元買了一套95平方米可以拎包入住的豪華裝修樓房,還給兩個女兒每人補貼一點兒。現在我居住的環境好,食品與飲水衛生得到保障,醫療水準、健康水準得到提高,生活更加幸福。

  徐 勵整理

  就地變成城裏人

  ◆ 雷小森 家住江西南昌市灣裏區招賢鎮竹山村

  早上在家門口的公園跑步鍛鍊,順便買菜回家;白天到小區物業公司上班,吃完晚飯帶著小孫子到籃球場打打球,回家洗個熱水澡,晚上睡得又沉又香。這就是我現在每天的生活。

  擱過去,這樣的日子可是不敢想。我們竹山村是“城中村”,面積不大、耕地不多,村裏人大多跟我一樣,沒文化沒技術,只能靠打零工過生活。最糟心的還是村裏的環境,到處私搭亂建,垃圾堆成山,港道溢出的污水,夏天臭氣熏天。我一家6口人擠在50平方米的老屋裏,一到落雨天,門口全是水,屋頂還漏水,家裏大桶小盆滴滴答答響個不停。在這樣的棚戶區裏生活,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想改變,想房子好一點兒、環境好一點兒、生活好一點兒。

  2011年底,宣講組來到我家,説要給我們建新房。政府承諾“拆一還一,就地還建”,按每人平均50平方米補足面積,超過部分以每平方米不足千元的優惠價賣給拆遷戶。我尋思著划算啊,搬!沒有半點猶豫,我鼓動大哥和二哥一起到鎮裏交了鑰匙。

  兩年時間,眨眼就過。村裏破舊的老房子看不到了,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建了起來。我每天都到附近溜達,想著能早日搬進去。2014年初,村裏開始分房。我和家人商量後,東拼西湊,硬著頭皮補交了20多萬元,分到了兩套房,還換得了一間沿街店面。

  2015年,村裏成立竹山物業公司,大夥覺得我憨厚又勤快,通過村裏的民情理事會,推舉我當物業主管。兩年來,小區裏建了籃球場,搭了停車棚,有了幼兒園,文化活動中心免費對村民開放,老鄰居一起下下棋聊聊天,什麼煩心事兒都沒了。

  如今,家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乾淨又敞亮,出門就有公園、超市、餐館,生活相當便利。我們的村小學併入了城小,我家小孫子今年上了城區最好的小學。我賺著工資,收著房租,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政府還給我們買了社保,養老不再犯愁,心裏特別踏實。咱鄉里人也過上了城裏人的好日子。

  要説還有什麼新期望,那就是把身體養好,多享幾年這樣的好福氣!

  魏本貌 魏蕓婧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