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我是未來》的科技情懷

發佈時間: 2017-09-06 17:20:02   |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作者:冷凇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戰略核心;科學家,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中國發展的寶貴財富。毋庸置疑,當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時代前行、人類生息的關鍵推動力。在這一背景下,歷經三年的精心策劃,由湖南衛視和唯眾傳媒聯合打造、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特別支援的中國首檔原創頂尖科技秀《我是未來》,秉承著“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節目主旨,通過現場科技成果展示、技術實驗、原理闡釋等方式,創新綜藝節目手段,拓展了科學普及渠道。

  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快速發展,在類型數量、敘事方式、視聽品質、價值導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被一些傳媒學者稱作“綜藝大時代”。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戶外類、歌唱類真人秀扎堆,創意跟風雷同,過多依賴娛樂明星等。而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的出現,一方面抓住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原創大發展的時機,順應並推動了當前中國電視藝術的內容生産潮流與創意趨勢;另一方面,也創造性地將科技元素中的“人、事、物、理、情”以奇觀化的視覺效果融入綜藝節目的創作,創造性地以人工智慧等“未來”科技提升綜藝節目的導向立意,最終達到科技興邦、科技利民的目標高度和價值深度。

  在第一期節目中,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電動超跑展現了我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由追隨者到領跑者的華麗逆襲。第二期節目中庫卡系統展示的龐大機械臂陣容不僅讓觀眾看到工業智慧化的可能,也為工業機械臂民用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還有英特爾推出的科技舞衣,當聽障舞者獨立完成那曲激昂的舞蹈之後,觀眾的淚水中不只是感動,還有源自科技的自豪。而第三期節目中,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系統和“Face++”的人臉識別技術均已走在國際前列,兩位青年科學家的演講更是讓觀眾了解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凸顯出我國極大的科技自信。

  《我是未來》中沒有明星,只有“未來體驗官”,普通觀眾則是決定體驗勝負的“評審”。從節目的名稱來看,“我”被突出,“我”即“未來”。《我是未來》中的“我”在傳播層面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聚焦科學家——節目通過邀請霍金、楊振寧等全球頂尖科學家,將科學家的創造精神通過電視傳媒與大眾近距離強互動。既避免了科學的“高冷范兒”,又尊重了科學家個體和群體的意義和價值。二是聚焦普通人——通過節目中具體的科學成果和實驗的展示,讓普通民眾在默默浸潤科學知識中深刻感知到科技是由“人”創造的,而科技又將創造出“人”的未來,這放大並闡釋了“科技與人”的深刻關係,也説明瞭科普工作的價值。

  科普工作的渠道需要拓展,以切實取得全民性的、更大的傳播效果,《我是未來》在科學的嚴肅性和綜藝的娛樂性上找到了平衡點。科學家親自現身舞臺,通過展示、互動和演講等平易近人的方式,將世界頂尖科技呈現給觀眾。而從科技的幕後走向臺前的科學家們,以其獨特的科技魅力、別樣的幽默方式和嚴肅的科學精神,迅速成為公眾的焦點和全民偶像。兩組未來體驗官和500位觀眾的心動值“輕PK”,在科學的嚴肅之外又有不失娛樂的效果。此外,“冰屏”替代傳統的LED屏極大地拓展了舞臺的空間感和未來感,3D特效的結合讓節目的沉浸感和交互感更為強烈,人工智慧小冰作為新晉主持人也開創了人機同臺主持的先河。從內在的高含金量內容,到外在的高科技手段配合,《我是未來》實現了科技內核的娛樂化呈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