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旅遊名城三亞大力修復生態引來“候鳥紛飛”

發佈時間: 2017-09-06 14:55:50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旅遊名城三亞大力修復生態引來“候鳥紛飛”

三亞河上白鷺紛飛。 尹海明 攝  

中新網三亞9月6日電(記者 尹海明)“珊瑚得到了有效保護,紅樹林保護得非常好,三亞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做得很不錯!”

 

 

  一頭白髮、一副眼鏡、中等身材、精神矍鑠,82歲的三亞“候鳥老人”羅九如,談起海洋生態保護時,興致很高。

三亞東岸濕地公園,小鳥棲上枝頭。 尹海明 攝

  三亞東岸濕地公園,小鳥棲上枝頭。 尹海明 攝

  從心臟停跳救過來的羅九如,2003年到三亞養老,2007年以後心臟再也不用搭橋了。感恩于良好生態給了第二次生命,這位國家海洋局退休研究員決定為三亞做些“小事情”。

  十多年來,做“小事情”的羅九如一直奮鬥在環保一線:在沙灘上撿垃圾、勸導漁民保護海洋環境、撰寫珊瑚保護建議、參與聯合國紅樹林保護專項工程等。

  2016年,羅九如參與一項海鷗召回公益項目,從青島運一批小燕鷗到三亞飼養。“有人説我們破壞種群,把北方的鳥拿到南方來養,其實海鷗本來就是候鳥。”她説,最後還是將40多只燕鷗從小鳥養成成鳥後放飛。

三亞東岸濕地公園一景。 王曉斌 攝

  三亞東岸濕地公園一景。 王曉斌 攝

  “前段時間朋友給我打電話説,‘老羅,我告訴你,在後海看見燕鷗啦!”,羅九如模倣朋友話語時快樂得像個孩子,“上世紀70年代海南島海鷗鋪天蓋地,現在又看見了希望!”

  作為中國首個“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三亞2015年以來大力修復生態環境,今年又提出“雙修升級版”,讓羅九如深感欣慰。

  “三亞河、三亞灣的水清了,魚多了,還出現了中華白海豚。”羅九如説,“三亞把生態環境提到‘生命線’的位置,我打心眼裏贊成,不僅不破壞,還要把破壞的進行修復,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生態修復後的三亞灣海灘。 尹海明 攝

  生態修復後的三亞灣海灘。 尹海明 攝

  三亞生態環境的改善,讓在安徽從事30多年環保工作的“候鳥老人”羅彩芳也喜上眉梢,“三亞‘雙修’恢復了青山綠水,鳥的種類多了起來,樓頂上能看到小鳥啦!”

  記者連日來在三亞看到,城區的河道、公園、濕地上,白鷺紛飛成為一道特色景觀。當地市民告訴記者,以前三亞白鷺只是冬季時多,“雙修”後很多白鷺夏天留在三亞了。

  像白鷺一樣,隨著近年來三亞生態環境和城市秩序持續向好,越來越多像羅九如、羅彩芳這樣的“候鳥”老人也為三亞停留。

  “三亞把‘巢’築得這麼好,能不招‘候鳥’嗎?”來自北京的“候鳥老人”宋洪祥對三亞修復生態、建設公園綠地豎起大拇指。他説,不僅在三亞過冬,越來越多“候鳥老人”選擇在三亞避暑。

  宋洪祥近日與眾多“候鳥志願者”一起上街參與三亞市天涯區的“創文鞏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巡查服務活動,為三亞貢獻餘熱。“近十年來三亞的發展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當地文明程度提升也非常快。”他説。

  “人家説我是‘候鳥’,其實已是三亞的‘家雀’。”羅九如還是三亞天涯區候鳥組織的負責人,長期致力於匯集廣大“候鳥型人才”的智慧服務三亞。

  三亞每年吸引數十萬“候鳥老人”過冬,其中包括全國各地的退休專家學者、企業高管、資深專業人員等“候鳥型”人才。三亞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每年到三亞過冬療養的“候鳥型”人才總數達到8000至10000人。

  羅九如告訴記者,自己正計劃參與推動三亞重建海鷗、海龜等海洋動物棲息地,“想為修復生態舉起一面旗幟,生態修復好了,海鷗等海洋動物又能回來了。”(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