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紅土地上不凋的“並蒂蓮”

發佈時間: 2017-09-05 16:28:4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蓮花,亦稱荷花,歷代詩人讚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蓮花喻為君子,賦予聖潔形象。

  並蒂蓮有“花中君子”之稱,是荷中極品,寓意“百年好合、永結同心”。並蒂蓮,莖桿一枝,花開兩朵或數朵,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徵。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寓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或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感情深厚。在民間傳説中,並蒂蓮的出現是吉祥之兆。

  在美麗富饒、人文薈萃的江西西部,有一個全國唯一的以花卉命名的行政縣——蓮花縣,被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蓮花之鄉”。這裡的荷博園有全國最齊全的蓮花品種,還有優質蓮花的培育機構。蓮花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地,清朝乾隆11年(1746年)設蓮花廳,1912年改為蓮花縣,1992年由吉安市改隸萍鄉市。蓮花素有“瀘瀟理學,碧雲文章”之美譽,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元朝名僧、詩人釋惟則,明朝文學家、理學家劉元卿,清朝末代帝師朱益藩等都是傑出代表。蓮花也是光榮的革命聖地,這裡是毛澤東引兵井岡的決策地,是胡耀邦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蓮花一支槍”名聞遐邇,“不當將軍當農民”的開國少將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夫婦的先進事跡讓人景仰。2017年8月2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江西省委宣傳部、省網信辦主辦的“紀念三個90週年網路媒體主題宣傳活動”二號線隊伍來到蓮花縣參觀採訪。

  在前往蓮花縣的大巴車上,我與蓮花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幹事聊了好久,得知龔阿姨現在並不住在她和甘將軍的老家——坊樓鎮沿背村,因為年歲已高,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所以她早就跟著她三女兒甘吉榮一家住。當了解到沿背村有很多民宿,我不禁心生疑問,因為當地旅遊業應該沒有這麼發達。這位同志介紹道,蓮花縣並非所有村莊都有民宿,唯獨沿背村民宿很多,因為當地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業,尤以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阿姨最為典型,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值得學習和宣傳。當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豐富了當地的旅遊資源,直接帶動百姓致富,這也是甘龔二老回饋鄉梓的另一種形式。耳聞甘龔二老事跡良久,能夠有幸近距離接觸,我心中倍感激動。

  採訪龔老

  作為此次網路媒體記者的代表,我有幸和國際線上記者趙春曉、光明網記者丁玉冰、鳳凰網記者胡珊珊和蘇越五人,隨當地宣傳部門同志前往蓮花縣城龔阿姨家採訪。當我們到達時,龔阿姨已迎出家門。我們趕緊進屋,丁玉冰代表我們網路媒體採訪團向龔阿姨獻花。起初,我以為像身為開國將軍遺孀、擁有“全國道德模範”稱號的龔阿姨一定住在獨棟豪宅之中,與周邊鄰居家隔開。但沒想到的是,她家跟周邊鄰居家並無兩樣,根本分辨不出來這就是聲名顯赫的“紅色貴族”家庭。甘家就散落在普通民宅之中,就像甘龔二老早已與普通百姓融為一體似的。甘家唯一特別之處就是墻上挂著很多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阿姨當年的老照片,似乎在向世人講述著一段不平凡的革命歷史。

  龔阿姨已有95歲高齡,但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像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她滿頭白髮,精神矍鑠,面容祥和淡定,給人一種特別親切溫暖的感覺,看起來剛六十歲出頭。

  

  圖:媒體記者代表與龔阿姨合影

  採訪在輕鬆和諧氣氛中開始後,龔阿姨熱情地回答了我們的提問。龔阿姨1923年出生於山東煙臺,1945年考入西北大學教育係讀書,1949年畢業分配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她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前往新疆工作。1953年和甘祖昌結為夫妻,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將軍銜。由於戰爭年代曾受重傷導致腦震蕩,1957年甘將軍主動向組織上申請解甲歸田,獲准後他帶著全家老少一起回老家——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重新當農民。龔阿姨一輩子獻身於沿背村的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人才。

  光明網記者丁玉冰請龔阿姨談她的求學經歷。“在那個年代能讀書上大學,想必您的家庭條件不錯吧?”龔阿姨笑著説,其實她家條件並不算好,上學並不容易。她出生於一個封建大家庭中,家裏有11個孩子,父親在煙臺電報局工作,因為家庭負擔重,龔父經常發脾氣,打罵孩子。龔阿姨在這种家庭中感到很壓抑,後來就偷著離家出走,臨走前留下一封信給父母,從此走上外出求學和參加革命的道路。

  此次網路媒體江西行重走秋收起義路線,一路走來,我的靈魂深受洗禮。一路上,溫習歷史,結識新人,皆可以為鑒,讓我知興替鑒得失,更讓我正心正身,堅定了理想信仰。於是,我有感而發地問龔阿姨:“在您和甘將軍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對理想信念和人間正道的堅定追求,能否談談您這一輩子對信仰的認識嗎?”龔阿姨笑著説,她這輩子從未後悔過,特別容易滿足。國際線上記者趙春曉請龔阿姨對當代年輕人説一些寄語。龔阿姨説,生活條件越優越,年輕人就越要自覺找苦吃,接受社會鍛鍊。社會從來不需要嬌生慣養的少爺小姐,年輕人不要眼高手低、驕傲自滿。

  最後,我們請龔阿姨談一下對中國未來的期許。龔阿姨説,她相信我們國家會越來越好,這些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力突飛猛進,是國際社會中的後起之秀。年輕人應該爭取做一個合格的祖國建設者。

  我們對龔阿姨的採訪進行了約一小時,儘管意猶未盡,還有很多話題想交流,但是考慮到龔老年歲已高,最近剛生過一場病,我們只好依依惜別,阿姨把我們送出家門。當走下高達百級的階梯往回望時,我們發現龔阿姨還在原處目送,向我們招手。同行宣傳部同志告訴我們,只有我們先走了,老阿姨才會回去,這是她老人家一貫的送客之道。於是我們只好鑽進車裏,搖下車窗伸手向外招手。隨著車輪慢慢轉動,老阿姨身影逐漸模糊直至消失,我在心裏默默祝福龔老幸福安康,長壽多福。

  入住民宿

  採訪完龔阿姨後,我們前往沿背村參觀甘祖昌將軍故居。沿背村位於蓮花縣坊樓鎮中東部,是蓮花縣有名的革命老區,也是著名的“蓮花一支槍”保護者賀國慶的家鄉。1957年3月,甘將軍解甲歸田,帶著全家8口回到沿背村當農民,加上老家十多口人,一大家二十多口擠在一幢不到100平米的矮房子裏,組織上多次提出給他建設住房,都被他婉言拒絕。他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帶領家人,自己動手,節儉辦事,建造了這幢佔地約200平米的兩層普通磚木結構房子。

  故居有一個特點是一直沒有安裝玻璃。據介紹,當年甘將軍的房子建好後,民政部門看到房子窗戶上沒裝玻璃,而是用紙糊、貼塑膠薄膜,未經甘將軍同意,就從上面批了一些玻璃給他,被他嚴厲拒絕。甘將軍對他們説:“我是回家搞建設的,不是回家享福的,不能搞特殊化,這些玻璃請你們拿回去,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至今,故居窗戶仍未安裝玻璃。

  參觀故居後,我們被分配至沿背村十多家民宿入住。巧合的是,我和新華社同仁李維入住的正是甘祖昌將軍的親孫子甘兵連家。得知此事後,我心裏很高興,感覺這是一個難得的交流機會。我們不想直接住賓館,渴望有機會接觸社會,住民宿就能提供這種好機會。住民宿本就難得,更難得的是我們竟能住在甘家子孫家裏,肯定能挖掘出不少新鮮感人的事跡。

  之前我曾跟同伴們説,住民宿我們要做好睡大通鋪的準備,無法洗澡,也許還有蚊子肆虐呢。等實地親眼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完全錯了。這是一棟三層樓房,很漂亮也很乾淨。我們每人都是一個單間,有乾淨被褥,還有空調,只是每層共用一個衛生間,略有不便。每層有三間房,三層共九間房,除去一樓是房主一家自住或儲存物品外,二三樓六間房都可以做為民宿,對外營業。後來得知,並非所有村民的房子都有資格做民宿,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由本人申請並經上級政府審核通過後才能做民宿對外營業。

  當地正在籌建甘祖昌幹部學院,依託的正是沿背村豐富的革命遺址和甘龔二老的革命事跡。我們每到一處,都有身著軍裝但肩章上無標誌的講解員們給我們講解當地革命歷史。她們並非真正的軍人,而是甘祖昌幹部學院在當地招聘的八名具有一定學歷、形象良好和表達能力較強的女生,通過培訓後承擔講解工作。

  甘迪是甘兵連之女,也就是甘祖昌將軍的曾孫女,就屬於八名女生中的一員。每當有參觀旅遊團或黨政軍學習團來當地參觀學習,甘迪就會給他們詳細講解自己曾祖父和龔老阿姨的事跡。對於她來説,每次講解都加深了對親人們事跡和精神的理解。甘將軍一生清正廉明,從未替自己子孫後代或親朋好友謀利益,更別説替他們謀取一官半職了,有時甚至出面阻止親人們憑自身能力考進政府行政機關。在甘家子孫看來,這就太不近人情了。甘兵連之父甘錦榮,也就是甘祖昌的唯一兒子,一輩子都是農民,全靠自己雙手謀生。1951年在家裏做篾工的甘錦榮,聽説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興匆匆地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鬆工作。不料甘祖昌卻讓他在新疆打了半年鐵,後來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最後又回家當農民。甘兵連告訴我説,他爸直到去世心中都含著對爺爺的些許怨恨和不理解,但是相比最早時候已是很理解了。

  甘兵連大哥今年五十歲,他從小就耳濡目染甘祖昌將軍的家風,也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早些年開貨車有些積蓄,他完全靠自己努力蓋起這棟三層樓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房子蓋好後不久,甘大哥就出了車禍,不僅身受重傷,還賠了人家不少錢,家裏負債纍纍。實在沒辦法,女兒甘迪自願放棄學業,前往廣東打工,支援哥哥上學和替家裏還債。每當談及這些往事,甘大哥心中就充滿對女兒的愧意,而甘迪則體貼地安慰父親,這是兒女應盡的責任。

  我問甘兵連大哥:“您是否理解您爺爺的做法?是否對他老人家還有怨恨?”甘大哥説:“説句實在話,我心裏至今還有些不理解,畢竟這牽涉到我爸、我自己和我子女的前途。但是我們現在又很理解我爺爺了,他們那麼清正廉明,優良家風是我們家族最為寶貴的財富。事實上,甘家子孫靠自己雙手謀生闖天下,我們對此都很自豪,因為可以挺直腰桿做人,不至於被人戳脊梁骨。同時,甘龔二老也在用更宏觀的方式庇護著沿背村和甘家子孫,這是一種大愛。”誠哉斯言,所言不虛!

  觀看採茶戲

  在入住民宿吃完晚飯後,我和李維一起去觀看紅色教育題材採茶劇:《並蒂蓮花》。據説這是由專業人士編劇、專業導演執導,但完全由當地村民出演的戲劇,反映的正是當年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阿姨的先進事跡,我們對此很感興趣。這部戲共分五幕,分別是《住店》、《借錢》、《分魚》、《堅守》和《感恩》。

  

  圖:媒體記者與《並蒂蓮花》劇組合影

  坐在寬敞氣派的沿背村大禮堂,我認真觀看了所有五幕戲。看著舞臺上演員們惟妙惟肖的精彩演出,真難以想像這部戲竟然是由白天還在田裏幹農活的當地村民出演的,直覺告訴我,背後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第一幕:《住店》,講甘將軍去吉安市為大隊買農機時住店的情形。當時吉安地區只有一家招待所,飯店標準間6.6元/晚、普通間3.2元/晚、大通鋪0.8元/晚。甘祖昌讓服務員幫忙解決一張大通鋪床位,實在不行,在飯店走廊椅子上對付一晚也行,但這些請求都被服務員拒絕。最後沒法,甘祖昌只好讓服務員打電話給地委辦公室,讓他們幫忙解決一個便宜點的房間。這時,服務員和經理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將軍,都嚇傻了。但甘祖昌安慰她們不要擔心,自己出差只是想住簡單便宜點的房間。服務員和經理表示要向甘將軍學習。甘祖昌搖搖頭,告訴她們不要學習自己,而應響應毛主席號召:“為人民服務”。

  第二幕:《借錢》。同村鄰居平樂家窮無錢為兒子娶親辦酒席,於是藉口無錢修葺房子,向甘將軍和龔阿姨借錢。甘龔二老很爽快地借給他50元。接著,平樂邀請甘將軍和龔阿姨過些天去他家喝喜酒。甘將軍聽後很不高興,説平樂不應大辦酒席卻無錢修蓋房屋。平樂這時才説實話,他家房屋早就修好了,只是兒子結婚差點錢。甘將軍最後決定不借錢給平樂,平樂對此很不理解。龔阿姨解釋説,他們借錢有原則,擺譜浪費一律不借,救急救窮毫不含糊。平樂説,之前村裏有位婦女得了重病,甘龔夫婦竟然捐了三千元。村裏修路搞建設,甘龔夫婦也捐了不少錢。平樂就納悶,他們怎麼有那麼多錢?龔阿姨這時説了實話,所捐三千元中,有兩千元是國家給甘將軍的回家安置費,三百元是甘龔夫婦的工資,而另外七百元則是龔阿姨從學校財務室裏借的錢。平樂聽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甘龔二老的良苦用心。

  第三幕:《分魚》。甘將軍帶領全村人開荒種地,村裏魚塘年終豐收,隊長甘民給甘將軍拎來一條魚,約五六斤。甘將軍堅決不多收,甘民勸甘將軍不要太較真,吃一條魚沒關係的。甘將軍聽後怒斥甘民:“今天吃魚,明天吃豬,後天就要吃人。這和過去的地主老財又有什麼區別?”他説自己以前在部隊就是管後勤,負責物資分配,幹好那份工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清正廉明。

  甘將軍讓龔阿姨將魚分成兩半,自己留一半,剩下一半讓甘民送去給敬老院。甘民只好照辦,最後離開時還透露,這次鎮裏推薦工農兵大學生,隊裏決定推薦甘將軍之女去上學。甘將軍一聽此事大發雷霆,堅決不讓自家孩子被推薦上學,以免佔用公家名額。

  第四幕:《堅守》。隨著年歲日增,甘祖昌感覺身體越來越差,開始留意自己的身後事。他告訴隊長甘民,他死後不要報告上級,不要勞師動眾,開追悼會的最高領導級別就限定在大隊書記。甘民不同意,説甘將軍是國家高級幹部,這樣安排恐怕連縣長都不敢答應。甘將軍説自己身體由龔阿姨負責,不能給國家添麻煩。龔阿姨説將來想給甘將軍寫本書,他勉強同意,但約法三章:一,自己沒説過的話不能寫;二,自己沒做過的事不能寫;三,實事求是。最後還要求將龔阿姨也寫進去,若非龔阿姨悉心照顧,他晚年生活就沒這麼幸福。龔阿姨只好含淚同意。

  第五幕:《感恩》。甘將軍1986年去世後,龔阿姨繼承其遺志,堅持在當地農村學校當一名老師兼校長,教書育人。終於她也迎來了光榮退休的時刻,但她不忍心離開這三尺講臺和可愛的孩子們,決心繼續發揮餘熱做貢獻。她把自己隨身攜帶的藥箱交給年輕一代,希望她們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甘龔二老曾經救助過的婦女鐘喬也趕來為龔阿姨送行,她當年生完小孩後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正是甘龔二老捐款才挽救了她的生命。如今,鐘喬將自己女兒的姓名改為“鐘甘泉”,寓意永遠牢記甘龔二老的恩情,並且其女也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接過龔阿姨的這面模範旗幟。

  最後,龔阿姨收到她當年資助過的一名學生所寫來信,信中表達了對龔阿姨的由衷敬意和祝福,並親切地稱龔阿姨為“媽媽”。

  後來我得知,《並蒂蓮花》採茶戲原有七場,完整系統展示甘將軍返鄉至去世的後半生,但考慮到學員們觀摩時間太長太辛苦,後兩場《走進敬老院》、《清明節》未排練,第一場《歸來》未演。

  深入交流

  在演出結束後,我們網路媒體記者們和劇團所有演職人員合影。我採訪了劇團導演楊其良老師。然後,應楊老師邀請,我和所有演職人員進行了一次短暫而深刻的交流。一位大姐告訴我説,她從外地嫁過來,早就聽説過甘將軍的許多先進事跡。她舉了一個典型例子,甘將軍帶領全家開荒種地,幹活時經常把農具放在外面不收回,有時就被別人拿走了。家人提醒他注意,他笑著説:“我是故意不拿回家的,別人拿走了,説明他們有這個需要。”

  劉初開老人是《並蒂蓮花》中甘祖昌將軍的扮演者,今年已經71歲。他在劇中所飾演的甘祖昌將軍正氣凜然、親民愛民。令人稱奇的是,據很多知情人士和甘家親屬説,劉老和甘將軍次子很像,且劉老當年曾和甘將軍共過事,有過很多交往,所以他耳聞目睹了甘龔二老很多事跡,由他來扮演甘將軍角色,簡直太合適不過了,形神兼備,真可謂整部戲的靈魂。

  劉老當時跟我講了很多關於甘將軍的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1957年,甘將軍解甲歸田,回老家當農民,很多人對此都不理解。當時有很多傳言説甘將軍只是暫時回老家,並非真正要當農民,他很快就要去廬山休養。聽到這些流言蜚語後,甘將軍提出“身教勝於言傳”,決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確實是回家當農民。他每天早上都去大路上撿拾動物糞便,用以肥田改善土質。他帶領大家開墾荒山,自己出錢購置工具,百姓只要出工出力即可,工錢由甘將軍出。沿背村地少人多,村民生活水準低,甘將軍開墾荒山收穫很多蔬菜和糧食,免費發給大家,解決了大家的口糧問題。

  當年甘將軍有感於坊樓鎮人口眾多,醫療條件有限,於是積極向縣裏爭取支援,在沿背村附近建了一座坊樓醫院分院,聘請知名醫生坐診,解決了很多人的就醫難問題。當時有個婦女在山上幹農活時被毒蛇咬了,毒性發作,生命垂危,但家裏無錢醫治準備放棄治療時,甘將軍聽説後立刻趕去跟醫院説,全力搶救病人,一切費用由他出。經過搶救,那位婦女終於得救。出院時,夫婦倆在甘將軍面前長跪不起,甘將軍趕緊把他倆攙扶起來,讓他們回家好好過日子。

  不拘一格用人才。修建江山水庫時遇到很多難題,需要找技術員解決,縣裏有位合適的技術員,但他有“階級問題”,大隊不敢用。甘將軍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起用此人,出了問題由自己負責。他舉例説,當年359旅南泥灣開荒時就曾在俘虜中起用技術人員解決難題,成效顯著。

  由於時間太晚,儘管意猶未盡,我只能和大家匆匆告別,但通過微信建立了空中溝通的渠道,大家後來給我分享了很多有趣感人的事例。用他們的話説,甘將軍和龔阿姨兩人是一座富饒的寶藏,他倆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説不完,值得深度挖掘。

  後來,劉初開老人給我寫了幾張紙,拍照後用微信傳給我。信中詳細回答了我的諸多提問。以下是信的全文:

  尊敬的老鄉:

  我叫劉初開,是扮演甘將軍的演員。今年71歲了,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共産黨員。

  “並蒂蓮花”是2016年8月中旬召集人員綵排,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于2016年9月正式演出。

  當時,我們沿背村村委考慮到各地有不少學員前來我村學習甘將軍和龔阿姨的先進事跡,決定搞一個演出隊,以戲劇形式進行上黨課。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演員問題,年輕人都去打工了,在家裏的也就是上了年紀的人。怎麼辦?那只有召集在家裏搞“紅白喜事”樂隊中的人。通過挑選,把這些人召集開了一個動員會,大家聽説是來宣傳甘將軍和龔阿姨的先進事跡,就都樂意地接受了。

  編劇是湖南人,他姓羅。我們在演出時他也來看過,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並蒂蓮花”到今天為止,共演出143場,得到廣大學員們的認可,這與我市、縣、鎮、村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援和關心是分不可的。特別是我們導演楊其良老師,快一年時間了,為了教好我們這些演員,他很耐心地、想方設法地、像教幼兒園一樣教我們。在排練中,我們學員也因難學確實發過不少牢騷。楊老師和我們的村長蘇根林就心平氣和地找我們談心,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他們的關心,演員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大家決心以實際行動來搞好這個演出隊。

  我是1971年退伍的。當時公社安排我在公社辦企業,任總支部副書記兼辦公室主任(總支書記是甘將軍的弟弟甘洪昌)。因工作上的關係,我和甘將軍經常在一起,和他一起修水庫,建電站。甘將軍的一舉一動鼓勵著我,我才有信心完成演出任務。我要學習甘將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並蒂蓮花》採茶戲劇組導演楊其良後來也給我發來微信,內容如下:

  我不是沿背村人,是隔壁鄉南嶺鄉壙邊村人。我十五歲參加工作,即1969年調入我們縣採茶劇團,從事過一般演員、主要演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唱遍了吉安地區和贛湘兩地,是我團中堅代。後由於戲曲不景氣而被迫調入蓮花電廠工會團委黨辦,把一家中型電廠的職工文化生活開展得紅紅火火。後又遇到企業改制,受下崗衝擊,又去廣東、上海江浙及京津冀地區打工、做貿易,直至退休拿社保。

  由於在劇團從事過編導演工作,我退休後又被縣劇團返聘。之所以參加《並蒂蓮花》編排演工作機會,一開始並沒有想那麼多,到沿背村來也是一種巧合和機遇。面對著如一張空白紙的窘況,我心裏打過退堂鼓,他們什麼都不知道,甚至不知何為演戲。面對大都是泥腿子,我真是犯難了,但是本著對甘將軍和龔全珍的敬仰,我還是咬著牙頂下來了,一句句臺詞,一曲曲、唱調地教,幾十遍上百遍地重復,嗓子發炎,又黑又瘦,冒著酷暑嚴寒。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一個個角色出來了,一句句樸素的道白念得情真意切,曲調也唱得有板有眼,在一棟四面透風的祠堂裏排練直至演出,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終於搬上了舞臺,沿背村的鄉親們天天守著看著,他們心疼得給我泡上一杯茶,遞上一枝煙,“楊老師要不是你,我們那裏能看上這麼好的戲呀!雖然這些真實事例我們都很熟悉,但通過你們神靈活現的演出,感到那麼新鮮動人啊!”我的初衷就是通過戲曲形式真實地還原甘將軍和老阿姨的感人事跡,讓我們這一代特別是下一代傳承和感知這種精神。

  原稿編劇是攸縣的羅東元老師,現在演出本是經我改編的,反反覆復好多次。《並蒂蓮花》是去年9月29曰正式開演的,排練準備了兩個多月。

  《並蒂蓮花》至今已演出一百多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劇團上下仍在精心打磨這部戲,力爭打造藝術精品。作為劇團的普通成員,出演劇中角色會給這些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登臺唱戲的群眾演員帶來什麼影響呢?重復演出相同內容的節目,演員是否會覺得枯燥乏味呢?

  對於我的這些疑問,劇團成員們是這樣回答的。“藝術是無止境的,它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消化,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才能使藝術變為一種高尚活動,藝術才能散發出真正的正能量。藝術才會有生命,才有新鮮感。”

  “我們的每個演職人員都在不斷完善自我,力求做得更好。”

  “雖然演出了一百多場,但還是在不斷打磨中,作為從未演過戲的村民來説演出一百多場是學到了不少,但力求進歩的心態始終支撐著每個演職人員,加之是弘揚身邊人精神,所以每天重復做還是感覺新鮮的。”

  是的,藝術追求永無止境,在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阿姨的榜樣力量感召下,大家決心精益求精,讓更多人欣賞到更高雅、更精緻的藝術,春風化雨,成風育人,讓革命老區蓮花縣的這株“並蒂蓮花”結出更美的花朵。

  蓮葉田田

  8月3日上午,在離開蓮花縣之前,我們網路媒體採訪團參觀了當地著名的荷博園。綿延數千畝的蓮葉蔚為壯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這如詩如畫的風景區,我們有幸一睹蓮中精品並蒂蓮的“芳容”,不僅有兩朵、三朵,最多達五朵。蓮花象徵著高潔,而並蒂蓮則象徵著對事業的忠誠和對愛情的忠貞。當終於看到傳説中的並蒂蓮時,同行夥伴們都高興得歡呼起來。“江南好採蓮,蓮葉何田田”,我心中充滿無限感動,在蓮花縣能看到並蒂蓮的真容,尋訪“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夫婦的足跡,紅土地上盛開“並蒂蓮花”,先賢美名揚四方。

  今年是甘祖昌將軍解甲歸田、回鄉當農民六十週年。地方政府和沿背村都很重視這個時間節點,將隆重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作為其中的重頭戲,劇團演好《並蒂蓮花》採茶戲,爭取成功申報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在我們網路媒體代表團離開後十多天,沿背村又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甘祖昌將軍生前工作的部隊新疆軍區後勤保障部官兵代表團30多人前來參觀學習。

  2016年,萍鄉市委、蓮花縣委立足甘將軍故里坊樓鎮沿背村,大力推進甘祖昌幹部學院建設。遠在千里之外、地處西北邊陲的新疆軍區傾力相助,先派出軍區後勤部軍官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沿背,再派出以徐雲少將、張良善大校等為成員的專題黨課研發組來沿背村指導,後又派出以原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任祖林少將等軍區優秀幹部,以第一批軍代表身份常駐沿背村,軍地合作共同研發打磨黨課,一起弘揚傳承甘祖昌龔全珍革命精神。

  劇團成員告訴我,新疆軍區軍代表今年3月就有兩位入住沿背村,參與到當地的黨課宣講中。軍區代表主要講述甘將軍前29年(1928-1957)在部隊的故事,本地學員則講述甘將軍後29年(1957-1986)在家鄉艱苦奮鬥的經歷。

  在蓮花縣、萍鄉市、江西省乃至全國,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阿姨的事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接過甘將軍和龔阿姨的愛心奉獻接力棒,踐行著他們的崇高精神。

  蓮花縣龔全珍志願者協會自2014年4月成立以來,以龔全珍老阿姨精神為指引,奉行“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的準則,為最需要服務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開展“關愛留守兒童”一對一助學,關愛貧困老人和殘疾人群,清潔環保等志願服務活動。協會註冊人數達300多人,3年來,協會志願者的腳步遍佈蓮花城區、周邊村鎮及偏遠山村,播灑愛心的種子,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成為文明蓮花的一道亮麗風景。

  萍鄉是安源路礦大罷工的發生地,也是秋收起義的重要戰場,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前往安源開展革命工作。這是一座具有悠久革命傳統和濃郁愛國主義氛圍的歷史古城,也是一座迸發旺盛生命力的現代城市,更是一座未來之城,這裡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海綿城市”試點,取得很大成效,正從“全國試點”走向“全國示範”,將為中國城鄉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萍鄉因為有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正大興“好人文化”,從“好人現象”到“好人效應”,打造“尚愛城市”品牌。全市註冊志願者達20萬人,佔總人口的10%以上。僅2017年1月至8月,共有8位身邊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實現“中國好人榜”月月有萍鄉人上榜的佳績,這份殊榮全國獨有。這背後,龔阿姨和甘將軍的榜樣力量功不可沒。

  此次網路媒體江西行活動雖已結束,但我的心卻永遠地和江西這塊紅土地聯繫在一起,心情難以平靜,此行所見所聞所感都將成為我未來人生中的寶貴財富。龔全珍阿姨及已逝甘祖昌將軍為革命老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譜寫著無數感人詩篇,他們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忠誠于信仰、忠貞于愛情。

  並蒂蓮本有兩朵,其中一朵雖已凋零,但剩下的一朵還要頑強地綻放。即使兩朵蓮花最終在形體上都凋落了,但它們的美麗和芳香永存,永遠激勵著後人。甘龔二老就是紅土地上一株永不凋零的“並蒂蓮”!(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編輯 邊文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