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花錢”孝老12年
發佈時間: 2017-09-04 14:47:30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王錫軍,300元”“賈政軍,600元”“劉奎傑,300元”……
8月17日一大早,山東淄博臨淄區鳳凰鎮西劉村的村委大院裏,交錢的村民排起了長龍。幾位老人各負其責,將收來的現金直接包進紅包,標注上姓名,再在大紅榜上端端正正做好登記。
這是村裏實行了12年的村規:老人子女每年把孝敬、贍養老人的零花錢交給村裏的老年協會,隨後再由老年協會發給老人,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每位老人都能得“零花錢”。
“以前有的子女不給,老人也不好意思要,甚至要了也不給。”西劉村村支部書記劉其武説。後來,村委會要求每個子女都要交孝敬、贍養老人的零花錢,並且錢數不再是説不清的“糊塗賬”,“白紙黑字,給了就是給了,沒給不能再説給了”。村裏一些老人也告訴記者,這種方式讓老人們每年都能固定拿到零花錢,“心裏更踏實”。
不出兩個小時,繳納贍養老人零花錢的大紅榜已經密密麻麻登記滿了。“一共60來戶,交了近50戶,有個別在外地住的,這幾天也會專程回來,把錢交上。”老年協會副會長王懷貞和幾位成員收拾好一個個紅包,轉身出了村委會大院,敲開了王懷忠的家門,把他3個兒子上交的900元送到了老人手中。
“他老母親在的時候,王懷忠就是村裏孝敬老人的典型,母親身體不好,他們兄弟5個輪流陪著老人吃飯睡覺。”王懷貞告訴記者,如今,王懷忠的母親已去世多年,但孝敬老人的傳統在他家裏得到了很好的延續,每當收零花錢的時候,他的3個兒子都是搶著交。
一家一戶走,一家一戶送,老年協會的成員還會詢問幾個固定的問題,“糧食給了多少”“添置新衣服了沒”“食用油還夠吃嗎”……每問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在一沓表格上詳細記錄。
據了解,西劉村70歲以上的老人都要和子女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12年來,協議書多次補充修改,最初規定每名子女每年給老人200元零花錢,如今還明確規定老人的待遇問題,比如:老人居住的房屋必須在正室,每年最少供應小麥300斤,購買單衣兩件,棉衣1件,取暖炭1噸……“當然,這些只是最低要求,子女可根據自身條件,拿出更多。”劉其武説。
村裏為何要推出這一措施,劉其武告訴記者,12年前村裏在宣傳和介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養老法規時,部分老人反映了子女不給零花錢、陪伴時間少等問題。為此,經過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後,大家想出“零花錢”代收轉交的方式,“也是想通過這種儀式,提醒引導村民把孝老敬老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西劉村在剛開始推行這一措施時也遇到一些質疑和阻力,有的村民認為這是家務事,村裏不該管。2005年,第一次收零花錢時,3天的時間,還有三分之一的子女沒有交上。為此,村幹部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並且由村委出資購買了一批油米麵,凡是子女交了零花錢的,村裏再給老人發一份福利。結果,一天后,零花錢就收齊了。後來,村裏還規定,不簽訂和不履行《家庭贍養協議書》的村民,不得參與年度村文明和諧家庭評選,也不能享受村民福利補助。
現在,每到農曆六月底和臘月底,由村裏5名威望較高的老人組成的老年協會,就開始集中收取子女們交納的零花錢。“子女們交上來的錢,一般兩三天內就會轉交給各自的老人。”老年協會副會長王懷貞説,經過十幾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們自覺孝敬老人已不成問題。“村裏的這一規定已不是強制,而是變成了村民的自覺。”
(作者: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本報通訊員 崔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