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避暑上峨眉 遊山玩水清涼一夏

發佈時間: 2017-08-31 15:37:02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點睛】峨眉雪芽清香淡雅,品茶打坐,發呆靜思;山下的羅目古鎮更有著上千年曆史;報國寺的武術傳承中華文化、伏虎河畔的養生與禪修,還有清音閣外流水潺潺,古琴悠悠••••••

 

峨眉山,因其佛事聖地,更因為有金頂,每年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信眾和遊客紛至遝來,絡繹不絕。大多遊客來峨眉山遊玩都會不約而同的直奔主題,三步並作兩步,奔向山上和周邊的寺廟。其實,這樣不僅會很累,而且也會錯過不少別具峨眉特色和有趣的地方。記得上次來峨眉還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除了金碧輝煌的山頂,剩下的印象多半是南國別無二樣的青山綠水,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其實,峨眉雪芽清香淡雅,品茶打坐,發呆靜思;山下的羅目古鎮更有著上千年曆史;報國寺的武術傳承中華文化、伏虎河畔的養生與禪修,還有清音閣外流水潺潺,古琴悠悠••••••

 

 


 

日前,約上酷愛攝影的好友一起重遊峨眉山,換個視角,換個玩法,再品天府之國巍峨峨眉。北京到成都飛行不到3小時,不出機場就可換乘去峨眉山的高鐵,很快便到山腳下。順便説一下,若不談服務水準,中國現在的交通,尤其是鐵路水準,論行車速度、車場建設、車輛新舊都可謂數得上世界頂級水準!

好友信佛,又喜歡喝茶,所以我們的峨眉之行便從品茶開始了。

 

 

 


沿著上山的路來到峨眉雪芽茶園,在這裡仿佛是另外的峨眉,一下子沒了摩肩接踵,不見人頭攢動,聽不到南腔北調,只見滿目輕霧繚繞的青山和茶園。茶室面山而建,靜謐的似乎只聞蟬鳴。裏面有三兩桌客人,在輕輕滴交流著什麼。待我們坐下,清純的秀妹兒為我們沏上清明時節的雪芽,頓時感到滿屋清香。

峨眉乃佛門聖地,雪芽又産自峨眉,茶禪一味,密不可分,兩者自然也就脫不了干系。

 

 

 

這不禁讓我想起唐朝詩人陸容的詩句:

“江南風致説僧家,石上清泉竹裏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詩中道出了僧侶與茶之間的奧妙。


 

 

自古,中國很多名茶始創于寺廟,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製作而得名,烏龍茶源於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顧渚山貢茶紫筍,最早産自吉祥寺,君山銀針産自君山白鶴寺,龍井産于杭州龍井寺,黃山毛峰産自雲谷寺,大紅袍出自武夷天山觀。另外還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頂雲霧、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可謂“天下名茶僧佔多”。禪茶意蘊在峨眉更顯濃厚。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茶、禪、詩這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基本因子之間便結有不解之緣。

臨近晌午,當地朋友跟我們説,不妨去山下的羅目古鎮看看,哪雖有千年之久,但鮮為人知。順便可以品品四川美食。於是,我們驅車20幾分鐘便來到古鎮。

 

 

 

羅目,歷史悠久,雖建縣在唐(西元618年),但早在商周時就有人居住。因地處二峨山下,而二峨山的歷史比峨眉山(大峨山)還要早,故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早在商周時期便在羅目一帶活動。二峨山是峨眉山“道教第七洞天”的主要發祥地,有呂洞賓曾遊憩的傳説,至今仍保留著不少道教遺跡。後在宋代(西元966年)撤縣改鎮,併入峨眉縣。

斗轉星移、事過境遷,小鎮依舊古風猶存。小鎮保留了古民居的風韻。順河街、半邊街,穿過古鎮的任何一條街巷,都可看見一幢幢穿榫鬥梁,雕龍畫鳳的古舊木板房。木板房往往臨街是上槽板的鋪面,鋪面側面開門,通過長長的甬道,進去後是天井小院,往往一家祖孫三代或幾家人同居一個天井之下。雕花的門楣,木格條的窗欞,階前的苔蘚,墻上爬滿的青藤,這一切仿佛都向人們默默地講述著遠久的故事。

 

 

 

小鎮保留了傳統的手工藝。半邊街頭有四五家鐵匠舖。那“呼隆”拉響的風箱和砧板上“叮叮口當口當”的敲擊聲,給寂靜的小鎮平添了些許悅耳的音符。十多家篾具店,用竹篾編的背篼、籮筐、斗笠、草扒、蒸籠等生活、生産用具擺了一條街。

小鎮保留了不少傳統風味小吃。豬血旺湯、粉蒸肥腸、紅燒牛肉、豆腐腦,小鎮的廉價風味小吃處處皆是。長條凳、四方桌,店小而實惠,逛餓了往裏一坐,來碗香鮮麻辣的血旺湯,或金黃穌脆的散子、油炸黃豆、大頭菜、紅亮的熟油辣椒,光看佐料便令人垂涎欲滴。很可惜啊,由於我們沒有安裝耐辣的腸子,自然無緣與紅彤彤的川菜結緣,只品嘗了白嫩的豆腐花,也就知足了。

 

 

 

在古鎮上見到了一戶人家,餐桌上醒目位置擺放著許多彩色小木人,有人説那可能是祭祀用品,拍攝不吉利。我不迷信,心想即便是祭祀用品也無妨,兵馬俑與金字塔又何嘗不是陰間之物?生與死都是人生的必定經歷,作為一種習俗流傳千年,作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至今,自然也就有他的道理。再説啦,小人上方還有偉人的保祐定能逢凶化吉吧!

 

 

 

小鎮傳統與時尚並存。小鎮的石板路上和街邊經常可看見這樣奇異的風景:穿皮鞋的商人與穿小笆籠草鞋的農民並行;抹口紅、身穿吊帶衣裙的時尚女性與穿布衣擔菜的農婦擦肩;穿著大紅褲子的“操哥”與“吧嗒”吸旱煙的老漢同坐一茶館打牌……變與不變,小鎮千百年就這樣走過來了,像街邊的溪水,靜靜地流淌,永不回頭。

在峨眉,清音閣、伏虎寺也可謂大名鼎鼎。但是那裏隨處堆積著大量的遊客,待久了很可能影響您的遊興。只要你稍加用心,另辟蹊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走下高高的主路,下到伏虎溪中,你就會發現這樣的場景:河水中支起了一排排麻將桌,許多遊客和當地人竟然赤腳在水中打起了長紙牌。試想,耳聞潺潺,足下生寒,與三兩知己圍攏一起搓麻將,是何等的愜意?都説四川人會耍,都説天府之地悠然自在,這下真的讓我們這來自喧鬧帝都的人見識了!

 

 

“高山流水覓知音,清音閣下有撫琴。

  

 

峨眉山下巴蜀女,雙橋一曲贈佳人。”

 

 

我們沒有進入險要狹小的臥雲寺,卻在不遠的山間聞到了古琴的聲響。尋聲找去,只見幾位靚男美女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坐在一處瀑佈下撫琴演奏古曲。天人合一,琴聲水聲。見此情景,同去的顏老師按耐不住內心的涌動,詩興大發,有感而生上面的雅詩佳句

來峨眉一趟總要上山看看,不燒上一炷香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更何況這次來四川,又趕上了川北九寨遭遇地動山搖之災。

在璇妹妹的陪同下,我們一行三人上山進香。雖然背負著近20公斤重的器材上山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快至山頂那一刻,遠遠地看到金燦燦的普賢菩薩,寧靜而坐在夕陽映照下,肉體之累與高山反應頓時消去大半。第二天清晨,正逢華藏寺僧人為九寨遇難者超度,為普天下眾生祈福!願菩薩保祐好人一生平安!

 

  

 

“中國人,得意時心儒,失意時信道,絕望時信佛,信仰隨時可變,本質就是沒有信仰”林語堂先生説過。我和許多人一樣也都曾經為信仰迷茫過。

 

  

 

“人要有信仰,要有純潔的信仰,要虔誠的不帶有任何功利的信仰。佛祖不能代替你做任何事,但會告訴你要帶著一個善良的心,去做好每天的事、身邊的事,要善待家人和朋友。世上發生的事情都是必然,若是偶然也是心理的僥倖…...萬事皆有因有果。”回想九寨地震發生的前一天,峨眉悶熱無比,傍晚忽然下起瓢潑大雨,第二天傍晚,遠在幾百公里外的峨眉又見到玄妙的奇雲,不久7級地震就發生了。這是否都是上天與大地的徵兆呢?

那天在華藏寺,見到了德高慧智的源超師父,他用自己多年修行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了很多哲理!

我對宗教的理解很膚淺,但是要善待自己與他人,要敬畏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一顆向善的心,總是人人需要的。

  

 

不得不提一下,每天清早在報國寺門口的武術演習,吸引了來自各地愛好者的加入。雖然21世紀各种先進武器都已研發出來,隔空精準打擊也不成問題,冷兵器時代的武術,早已不再是義和團刀槍不入的法寶。但是作為中華國粹,健身強體還是應該弘揚傳承下去。

 

  

 

短短幾日的峨眉之旅,在不知不覺中就要結束了。此次來是峨眉避暑納涼?還是凈化修行?是觀光閒遊?還是交友品茶?一時也説不清,或許兼有吧。(圖文/韓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