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基因剪刀”剪不斷倫理“糾纏”

發佈時間: 2017-08-27 12:59:43   |  來源: 科技日報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基因剪刀”剪不斷倫理“糾纏”——監管嚴苛致使韓將技術成果拱手讓給他人

 圖片來自網路 

 左圖為標準的心臟結構;右圖為心肌增厚的心臟結構。

8月2日,英國《自然》雜誌將一篇論文公之於眾: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宮前的人類胚胎中的、與遺傳性心臟疾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有關的基因變異。

儘管已過去一週,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篇論文引發的余波在南韓仍未平復,南韓各界的討論依然活躍。

南韓是“主角”之一

上述最新研究是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實現對人類早期胚胎中導致肥厚型心肌病突變基因的修復。南韓學者表示:“是南韓而不是美國學者主導了這項開創性的研究工作。”

南韓基礎科學研究院此前曾正式向媒體宣佈,該院的“基因剪刀”技術成功完成了人體胚胎特定基因突變的修復,定向準確,出錯率處於“極低”水準。

據報道,南韓基礎科學研究院遺傳基因矯正研究團承擔了這項工作,擔任研究團團長的就是被稱為南韓“基因剪刀第一人”的金晉秀博士。為了該項研究,他此前放棄了首爾大學終身教授的頭銜。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單基因遺傳性心臟病,MYBPC3基因被認為是致病的基因突變中最常見的一種。此次開發的“基因剪刀”能夠識別DNA中突變的MYBPC3基因鹼基序列,還包含可以截斷DNA鏈條的“剪刀”蛋白質,可以準確定位突變基因在DNA鏈的位置並加以清除。

這項研究採用了將精子和基因剪刀同時注入卵子的新技術,最終可以將父代突變基因遺傳給胚芽的概率從50%降低到27.6%。此前的實驗中,基因剪刀只能改變部分細胞DNA鹼基序列,但是新技術幾乎實現了100%突變基因的識別和切斷,而且有效消除了胚胎嵌合現象。

倫理問題成“攔路虎”

雖然成果重大,但南韓媒體還有另一個關注點。據南韓媒體稱,受到南韓生命倫理相關法律的限制,研究團隊只能將開發好的基因剪刀技術拱手讓與他人,提供給外國同行進行實驗,最終的實驗由美國研究人員為主的國際團隊共同完成。

基因技術的前景無比誘人。但是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南韓學者很難掩飾對美國特別是中國科研倫理環境的嚮往。十年前,為了挽回黃禹錫事件的影響,南韓的科技政策做了一個180度大轉彎,矯枉過正地制定了堪稱嚴厲的生命倫理法案。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走向成熟,倫理問題再次成為技術發展的攔路虎。如何在提升南韓科研可信度的同時,為南韓科技工作者創造能施展才華的法律和道德空間,越來越成為南韓主管部門的沉重議題。

亟待確立技術法規

主持此次研究的金晉秀表示,目前已知的、因DNA鹼基序列排列錯誤導致的遺傳疾病約有一萬種,大約1%的新生兒出生時患有某種遺傳疾病,包括血友病、紅細胞貧血症、亨廷頓舞蹈病等高危遺傳病。而通過精確的基因識別和編輯技術,這些致病的基因突變已經有望得到修補,不再遺傳給下一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