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糧食産業須提高效益增強競爭力

發佈時間: 2017-08-10 15:03:24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市場呈現階段性特徵與結構性矛盾:糧食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越來越多,糧食自給率卻出現降低跡象。最新數據顯示,當前糧食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準,玉米、稻穀等品種階段性過剩。近兩年我國跨省糧食流通量保持在3400億斤左右,糧食進口量連續三年超過2000億斤,其中大豆對外依存度達85%。

  在我國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背景下,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提高糧食産業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是強農富農的必經之路。

  首先,要補上糧食供需脫節短板,拓展糧食全産業鏈的深度。目前,我國糧食收儲、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是分散的,糧食産業缺乏全産業鏈控制與經營能力。糧食産業須從市場有效需求入手,改進品種結構及加工工藝,推進産業轉型升級。要積極適應糧食産業從粗放向集中、從簡單分工向複雜分工高級形式的演進,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糧食部門要主動作為,探索建立“優質優價”糧食流通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糧食品種結構,推動糧食加工業改造升級,增加中高端産品和精深加工産品供應,要在保障“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種糧能賺錢、吃糧促健康”。

  其次要以科技為抓手,拓寬糧食産業經濟寬度。我國糧食企業科研經費投入遠低於國際市場平均水準,技術成果轉化不活躍,導致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等諸多技術問題,糧食産品科技含量不高、糧食加工增值率低。在産業發展路徑上,要充分結合中國現有糧食行業發展的既有資源,發展綠色糧食産業,培育新的産業增長點。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強糧食科技創新,升級糧食精深加工工藝,開發引領市場需求的新産品,拓展糧食加工領域,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高糧農收入,全面實現由“糧”到“食”的轉變。

  此外,還要做強做優做大農業龍頭企業,擴大自主糧食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糧食産業的安全性、持續性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與引領。但國內糧食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生産力分散,缺乏橫向和縱向産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很難與控制了全球糧食話語權的四大糧商抗衡。政府應積極扶持那些基礎實力強、市場前景好、管理水準較高、增長潛力大的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特別是在精深加工領域,培育品牌名牌,形成大型産業集團,從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糧商,在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下,提升産業集中度,以抗衡跨國糧商帶來的風險與威脅。

  糧食産業還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契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推進戰略性農業國際合作。同時,要利用好我國市場巨大的優勢,推進互利共贏、雙向開放,提升“走出去”企業與主要出口商的競爭力。支援糧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重點地區的産能合作,轉移國內較過剩的糧食加工産能,著力統籌國際國內貿易資源,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糧食産業格局。(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指數室主任 晏 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