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中國人最適合喝白酒養生?

發佈時間: 2017-08-09 12:26:52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系主任 林殷

  近日,微信朋友圈裏一篇《科學家給出驚人答案:中國人為什麼要喝白酒?》的文章,讓中國的酒鬼們興奮異常,尤其是文中“最新科學研究表明:中國人的體質更適合喝白酒”的觀點,更是為酒鬼們增加了繼續開懷暢飲杯中陳釀的理由。但是,這篇文章中的一系列説法究竟是否靠譜呢?

  中國人都是虛寒性體質的説法是無稽之談

  文中在證明中國人適合喝白酒時,先拋出了“中國人體質偏寒”的論述。但事實上,迄今為止並未見古今哪位中醫在哪本書裏有過這樣的論述。中國古人多是被動偏素食,動物蛋白攝入偏少,這是實情。但要“虛”,也是氣血陰陽俱虛,沒聽説光是陽氣虛者。況且人和人不同,很難一概而論。

  現代人的營養狀態更多體現為整體不均衡,如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顯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1.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分別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按中醫的説法,“肥人多痰濕”,咋就一口咬定“當前的中國人,不管大江南北,大都是虛寒性體質”呢?

  因此“據中醫分析,各種慢性病,包括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正在於大多數中國人是虛寒性體質”這句更是無稽之談。腫瘤的病機中醫多責之於“氣滯血瘀”,典型的脾癉即糖尿病的病機更以“陰虛燥熱”為特點,現代心血管病的中醫辨證就更複雜,既有寒凝也有痰濁血瘀。這個“虛寒體質”是萬病之源説,恰似前幾年流行的“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謬論的翻版,不值一駁。

  葡萄酒偏寒是謬論,所有的酒都是熱性的

  紅酒在文章中成了被攻擊的對象,理由是“紅酒即葡萄酒的原料偏寒性,釀出的酒也偏寒”,這也明顯是錯誤的説法。首先,中醫食療學裏的葡萄是平性而非寒性;其次,無論制酒的原料是穀物還是果實及其原來食性如何,釀成酒後就都變成熱性的了。所以清代醫家章穆直言“凡酒皆熱”,“天下未有性涼之酒”。王孟英也説,無論米酒、葡萄酒還是燒酒(即白酒)在食性上只有程度差異而無性質相左:“酒性皆熱,而燒酒更烈。”

  另外,喜歡《紅樓夢》的人有可能會記得寶姐姐勸寶弟弟的話,説喝冷酒寫字會手抖。那麼,古人飲酒的習慣究竟是冷飲還是熱酌?

  事實上,除了祭祀敬神和入藥治病,起碼在唐代之前,國人飲酒都是冷著喝。《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條和《禮記·內則》裏都有“飲齊(劑)視冬時”之説,這裡的“飲”即指米酒,“視冬時”就是説酒的溫度要像冬天那樣冷才好喝;《楚辭·招魂》和《楚辭·大招》篇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和“清馨凍飲,不啜役只”的記述,也是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因為酒性熱,冷著喝可矯正其部分燥烈之性,正好適宜於多數人飲用。

  喝白酒跟提升中國男人的體質沒有關係

  “國家體育總局公佈《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我國國民體質各項指標均呈現上升態勢,但成年男性體質達標率下降0.1%。”文中這個對中國男人體質的説法也站不住腳。

  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確實做過國民體質監測,也確有成年男性體質達標情況不佳數據。但人家主要查的是皮褶厚度、腰圍、體重、臀圍、胸圍、身高、臺階指數、握力、肺活量、閉眼單腳站立、坐位體前屈、縱跳、俯臥撐、一分鐘仰臥起坐和選擇反應時等系列指標,這裡的體質是指個體的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與所謂“虛寒體質”八竿子打不著,風馬牛不相及!

  另外,靠喝白酒讓男性“更高、更快、更強”無異於緣木求魚。有研究結果證實,攝入酒精並不能改善運動時的生理功能,飲酒後肌肉的工作能力反有可能下降;如在寒冷環境中進行長時間競技時,酒精會損傷人體溫度調節功能;飲酒的運動員更易疲勞和脫水,在長距離的耐力項目中成績更差。在一些強調反應速度的運動項目中,由於酒精對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飲酒的運動員劣勢更大。

  傳統入藥的酒是米酒而非白酒

  文章的觀點還有:“白酒在中國古代最早是‘藥’,並不是飲食的一部分,最早喝酒是用來治一些痹症,比如胸痹,就是現在説的冠心病。”果真如此?錯!《漢書·食貨志》確有酒為“百藥之長”説法,但傳統入藥的酒是米酒而非白酒。如明代李時珍説,酒的原料、制法和濃度不同,但只有糯米加白麵酒曲製成的米酒才能入藥,“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確有兩個治療“胸痹心痛”的方子“瓜蔞薤白白酒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就是用7升到1斗“白酒”直接煎煮瓜蔞、薤白、半夏等中藥,濃縮到2-4升後讓病人分次喝。方中諸藥加上米酒,辛能宣散,甘能緩中止痛,恰好對症。按古今度量衡換算,10升等於1斗,東漢的1斗相當於現代公制的2000毫升。方中酒量用到7升到1斗,約折合公制1400毫升及2000毫升。

  現代所謂“白酒”特指以穀物為原料,加酒曲發酵後經蒸煮、蒸餾而製成的蒸餾酒。因其酒精濃度高,見火就著,古代又稱燒酒或火酒。試想以上述兩方中加上2升酒精含量60%的酒來煮藥,實屬罕聞且與臨床不符。關鍵是,張仲景那會兒,國人還不會釀蒸餾白酒呢。

  白酒其實是古人不待見的“阿刺吉”

  那麼,文章提到的“白酒産自中國”的説法有依據嗎?真相其實是:最早的白酒是“外來貨”叫“阿刺吉”。蒸餾白酒到元代才從西域傳入中原。元代蒙古族御醫忽思慧介紹説,此酒“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明代李時珍也講:“火酒,阿刺吉酒。”“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

  “阿刺吉”為阿拉伯語“araq”的音譯。關於蒸餾制酒法,據1975年河北青龍縣出土的銅制燒(蒸)酒鍋的試驗和鑒定,確認應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間,相當於南宋高宗到孝宗時期,此與《本草綱目》中言燒酒“自元時始創其法”相符。

  那麼,古人真的會用白酒養生嗎?錯!酒在中醫裏既是藥,則不宜平人長期久服。據筆者統計,古代藥酒多為治病並非養生。古人尤其不“待見”白酒。忽思慧認為它“大熱,有大毒”,李時珍更指稱其為“純陽毒物也”。喝多了不僅傷胃、傷肝(膽)、傷心,還會折壽腸爛而亡,“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

  章穆老人更痛心疾首地控訴:凡酒的害處,燒酒都有過之無不及,嗜酒者不僅會七竅流血,還會長疼痛難忍的疔瘡癤腫。你愛飲白酒,落得如此慘狀死不足惜,關鍵還浪費糧食、禍害百姓,簡直大逆不道啊。清代曹庭棟更指出,燒酒會損傷真陰,一定要戒除。

  喝白酒並不能減肥、消愁、開胃

  那麼,文中説到的白酒的好處,諸如減肥、減壓和開胃的説法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首先説白酒能不能減肥?別逗了,喝酒增胖還差不多!酒精飲料可提供較多的能量,特別是高度的白酒,但這能量並不能補上男人的陽氣,而只會增加脂肪的儲存。雖然酒精在體內不能直接轉換為脂肪,但其産生的能量可以替代食物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産生的能量在體內代謝。當攝入能量大於消耗能量時,機體就會將由酒精而非其他食物來源所提供的能量轉變為脂肪在體內貯存。

  目前,中國男性的每天酒精攝入量已經達到37.9g/d,遠超過中國營養學會低於25g/d的建議攝入量。長此以往,如果患上酒精性肝硬化,血清中的男性激素水準降低,雌性激素水準上升,還會出現男性女性化傾向:乳房發育,皮下脂肪增加,那中國男人就更慘嘍。

  那麼,飲酒減壓嗎?雖然一代梟雄曹操留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名句,但到唐代李白那兒,這理兒就“掰”過來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飲酒後,“宿醉”的效應一直會持續16個小時以上。醉酒清醒後,由於受到酒精毒性、脫水等影響,人會出現沮喪、抑鬱等情緒,並感到頭痛,口渴和易驚。因此以酒澆愁無異飲鴆止渴,難怪一代酒仙出此慨嘆。

  另外,“白酒可開胃消食,增進食欲”的説法也沒有道理。常言道“酒足飯飽”,飯前喝杯“開胃酒”,似成餐桌“慣例”。其實,古人喝酒多在飯後,“抹抹縫”而已,古人稱之為“酳”(yìn),就是用酒漱漱口的意思。飯後飲酒,既不傷胃,也延緩酒精的吸收,還能控制酒量,不失為聰明之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