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科普:積極的自我認知有利於長壽

發佈時間: 2017-08-02 15:45:11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如何看待自己與同齡人相比的運動量,也會影響到壽命長短。那些認為“自己比同齡人運動量小”的人壽命相對較短,即便他們實際運動量並不小。這表明,積極的自我認知和心態有利於長壽。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3個全國數據庫中6萬多人的調查數據,包括運動量、健康情況、個人背景等情況,關注被調查者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即“你認為你的體育運動相比同齡人更多、更少還是差不多?”隨後還查閱了從2011年開始的被調查者死亡記錄。

  在考慮了年齡、體重、慢性疾病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相比那些認為“自己比同齡人運動量大”的人,那些認為“自己比同齡人運動量小”的人在21年裏死亡風險高71%。

  相關研究報告最近刊登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報告作者、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阿莉婭·克拉姆説,這一發現符合以往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即人們的自我認知對健康有重要影響。在這項研究中,自我認知就是“自己的運動量與他人相比是多是少”。

  為什麼自我認知會對健康産生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那些認為自己運動量較多的人會增強體育鍛鍊,而那些認為自己運動量較少的人有可能更不愛運動,産生憂慮、緊張或消沉的情緒,從而對健康産生負面影響。雖然這一發現並不能證明“自己運動少”的自我認知是導致早亡的原因,但人們應該重視心態對健康的影響。

  克拉姆説,很多公共健康宣傳活動鼓勵人們改變習慣,如吃得健康、多運動、別緊張,但這其中遺漏了一個可變因素,即人們的心態。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一個簡單想法可以帶來生理影響,比如一想到事情可能變糟就可能出汗、顫抖、心跳加速等,但人們往往忽視心態對生理機能的這種影響。

  研究人員還説,很多人以為去健身館鍛鍊是達到運動量的唯一途徑,其實爬樓梯、步行、騎車上班、打掃屋子這樣的日常活動也是運動的一部分,可以是人們提高健康水準容易做到的第一步。(記者馬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