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吃甜食心情好”或有另説

發佈時間: 2017-08-02 14:57:57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英國《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30日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稱,飲食中大量來自甜食或飲料的糖類可能會導致常見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症和抑鬱症)産生的可能性增加,這揭示了糖類與人類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

  “吃甜食會讓人心情變好”似乎是人們口耳相傳的一條“真理”。然而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糖分攝入水準越高,抑鬱症患病可能性越大。但實際調查的匱乏,並不足以令那些篤定“甜食可以治愈”的人們完全信服。而換個角度説,心理疾病是否也可能導致人們攝入更多的糖分?即“飲食—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全部或部分起源於原本就糟糕的心理狀態的可能性,至今還沒有被調查研究過。

  此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安妮卡·庫佩爾及其同事,分析了來自英國白廳Ⅱ期研究蒐集到的數據,這是英國在公務員中進行的一項大型健康研究,22年間調查了8087名介於39歲到83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根據問卷匯集的飲食和心理健康資訊,研究團隊發現,高糖攝入在之後長達5年的時間裏都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産生不利影響。

  他們在調查時發現,糖分攝入量排在樣本中前三分之一的個體,在接下來的5年裏,患常見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加了23%。健康行為、社會人口和飲食因素、肥胖及其他疾病並未影響這一結果。但論文作者表示,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支援容易受抑鬱症影響的人傾向於增加糖分攝入量的假設。

  研究人員提出,他們的發現證明了從甜食和飲料中攝入的糖類,對長期心理健康狀態有不利影響。他們希望其他實驗組能對他們的結果進行重復驗證。(記者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都説人大腦裏有條關於糖的“獎賞回路”。糖分攝入,能促使大腦分泌讓人産生快樂的物質。多巴胺就是那個巧舌如簧的推銷員,讓你不知不覺就陷入糖分陷阱。不過,任何東西攝入過量都會帶來反作用。研究發現,長期“高糖”的後果不僅可能導致身體上的肥胖,還可能有心理上的抑鬱。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項長期研究,而且獨此一家。要弄清楚食物和人類身心的關係,還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