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雖好,也要科學食用
發佈時間: 2017-07-26 10:49:55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俗話説“多吃雜糧,不生雜病”,很多人都知道吃粗雜糧的好處。和粗雜糧比較起來,“精白細軟”的米麵的確能給口感帶來更好享受,但檢測發現,穀類經精白處理後會損失70%左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90%的膳食纖維,對人們的健康會産生很多不利影響。現在,越來越多家庭的餐桌上,粗雜糧很受歡迎。例如,一杯雜豆豆漿或者一碗麥片、一個雞蛋就可以成為一頓早餐。中午和晚上的時候,將紅薯、芋頭、南瓜等雜糧與白米混合一起做成飯或粥,健康又美味。
雜糧好處不少,但要適量。當前,在電視等媒體上,一些養生專家大力推薦粗雜糧,將粗雜糧的功能説得天花亂墜,比如把綠豆包裝成包治百病的“神物”。在多種因素推波助瀾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誇大雜糧功能的傾向,一些人甚至一日三餐以雜糧為主。任何事情過猶則不及,攝入粗雜糧也是如此。如果主要吃粗雜糧,完全排斥大米白麵,那就搞錯了方向。記者曾見到某人的食譜是:早上一個雞蛋、一碗小米粥,中午和晚上玉米粥和窩頭,涼拌芹菜……這種看似健康的食譜其實並不健康。因為攝入粗雜糧過多,就會影響身體必需營養物質的吸收。例如,過量進食粗糧雜食,尤其是芹菜、地瓜、南瓜等這些高纖維食物,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的蛋白質、無機鹽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營養不良性貧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吃50克至100克粗糧,佔每天糧食攝入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既保證了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的攝入,又不至於營養不良。事實上,在營養成分方面,粗雜糧與大米白麵相比不具有優勢,食入適量粗雜糧的主要原因是,現代人主食絕大部分是精米精面,需要搭配些粗糧來補充和平衡。
粗雜糧固然好,但現實生活中吃粗糧會出現一些誤區。有人吃粗糧選擇品種過於單一,覺得一種好吃就一直吃,其實這樣不利於營養均衡。有人長期吃細糧,突然大量攝入粗糧,會引起消化不良。如果想改變飲食習慣,就要從少到多讓腸胃逐步適應。現在市場上的粗糧製品有很多,比如全麥麵包、麥麩餅乾、紫薯餅乾、南瓜麵包等。作為高纖維食品,如果能口感出眾、粗而不糙,大部分肯定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潤滑”作用。如果吃多了粗糧製品反而會攝入大量油脂。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適合多吃粗雜糧。如果有高血脂和高血糖者,肥胖、便秘、應酬較多的人,可適量增加粗糧攝入。病重的人消化系統虛弱,老人的消化功能減退,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吃粗糧會給腸胃造成很大的負擔。這些人就要少吃粗糧。患有腸胃潰瘍,急性腸胃炎等疾病的人,食物要求細軟,應避免吃粗糧。
可見,食用粗雜糧並非多多益善,每天該吃多少粗糧因人而異。人體是一個平衡系統,粗糧和細糧要合理搭配,講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