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臨汾:幹部駐村幫扶強有力 脫貧攻堅務實惠民生

發佈時間: 2017-07-04 10:39:50   |  來源: 黃河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核心提示】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座座新建的養殖圈舍,一盞盞新型太陽能路燈……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汾市堅持把幹部駐村幫扶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精心謀劃,週密部署,融合聯動,創新推進。

  ——充分調動和發揮駐村幫扶工作隊精準滴灌的“管道”作用,緊緊圍繞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動員組織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投身脫貧攻堅。

  ——下沉到村,扶持到戶,建立健全多元化幫扶機制,切實解決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産、生活困難,有效推動了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縱深開展。

  精確把脈 幹部常駐村

  脫貧攻堅是一場苦戰和鏖戰,是一場考驗意志力的精神戰和作風戰,臨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駐村幫扶工作,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強化組織領導,確保取得實效。為增強下鄉駐村精準幫扶工作效果,臨汾市以考核“指揮棒”、督查巡查為著力點,完善機制,加強駐村幫扶日常管理,推進脫貧攻堅超常規落地生根。

  同時,認真落實單位包村、領導包帶,工作隊到村、黨員幹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的“兩包三到”聯動幫扶機制。實行部門和幹部逐級逐層、逐村逐戶包扶的辦法,推動幫扶單位機關幹部和貧困戶“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結對幫扶。

  全市每個貧困村都實現了1個駐村工作隊、1─2個幫扶單位、1名“第一書記”,每個貧困戶都有1名機關幹部結對幫扶的“四個一”包村包戶全覆蓋。在全市形成了領導力量統籌、部門力量整合、幹部力量集中的脫貧攻堅合力。

  堅持幫扶工作一天不完成,工作隊員一個不撤出;扶貧産業一天不見效,幫扶工作一天不松手;貧困戶一天不脫貧,幫扶責任人一直不脫鉤。

  按照駐村工作隊兩年一輪換,工作隊長和隊員壓茬輪換的精神,每支工作隊由3─5人組成,並且確定一名縣級幹部擔任工作隊長,隊員中必須有一名科級幹部作為工作隊員,以此組建市直駐村幫扶工作隊。

  面對全市163支工作隊的管理,臨汾市建立了以縣(市、區)為單位的工作團負責制,每個工作團有1名團長和1名政委。同時,利用微信平臺建立了工作團團長、政委工作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力資源。

  精準扶貧 合力謀福祉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強有力的帶領下,廣大幫扶幹部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與貧困群眾同呼吸、心相印,得到群眾普遍歡迎和好評。從成效看,無論是推行産業扶貧,還是實施易地搬遷,無論是進行光伏扶貧、金融扶貧,還是開展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目的就是想方設法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其用自己的勞動與智慧去創造更好的生活。

  各工作隊根據幫扶村實際和對幫扶村黨務、村務雙覆蓋的原則,完善基層黨組織的各項制度以及《財務管理制度》《村規民約》《三會一課、一事一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承諾制度》等制度,保證了村委會依法行政,凝聚了民心、團結了群眾,為進一步做好幫扶脫貧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每逢春節等節假日,各駐村工作隊積極籌措錢物,開展送溫暖活動,通過深入貧困家庭走訪慰問,為村民送米、面、油,義務寫春聯,和群眾拉家常等方式,開展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深受群眾好評。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在與所在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座談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村、戶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摸底、分析找準致貧主要原因、研究幫扶措施、制定發展規劃、拓寬增收渠道,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産,增加收入,因地制宜推進幫扶工作。

  各級幫扶單位大力開展黨員幹部結對幫扶,組織所屬黨員幹部認真傳達學習中央、省、市關於脫貧攻堅、駐村幫扶會議精神,各工作隊嚴格落實“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要求,與幫扶村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目前,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對應一名幫扶責任人,實現了結對幫扶工作全覆蓋。

  精準幫扶 務實惠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成為扶貧工作的核心要求。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也在精準。新一輪脫貧攻堅成敗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抓住“精準”二字。為此,臨汾市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準扶貧路徑,開出脫貧良方。

  臨汾市共有四方面力量參與幹部駐村幫扶工作,包括國家部委、省直部門、市級單位、縣鄉企業等。這四級幹部下鄉幫扶力量共涉及2093個單位,實現與臨汾市66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8.5萬貧困戶、23.7萬貧困人口結對幫扶全覆蓋,全市上下形成了“領導負總責、單位做後盾、幹部駐點抓”的駐村幫扶工作新格局。

  脫貧攻堅必須關注人、聚焦事,瞄準最需要幫扶的人,辦好最應該解決的事,把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作為檢驗扶貧成效的最高標準。五年來,臨汾市以幫扶工作的精準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以幹部幫扶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來自哪?來自一項一項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

  數據最有説理力:2012年,全市5189個科級以上幹部累計下鄉住村10210天次,組織開展各種活動4548次,共幫助農村制定發展規劃2016個,形成調研報告2360篇,確定致富項目2800個,幫助農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6542個,共投入幫扶資金3.1億元。

  2013年,全市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64億元,開展幫扶活動7175次,現場辦公2644次,制定村級發展規劃3042個,新上幫扶項目1638個,為群眾辦實事2484件,惠及17個縣(市、區)904個貧困村2萬戶、7.3萬人。

  2014年,全市駐村幹部2119人,累計駐村6213天,開展幫扶活動3000余次,制定村級發展規劃1800個,新上幫扶項目1210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87億元,累計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辦實事2860個。

  2015年,市縣鄉三級包村領導幹部開展幫扶活動4000余次,制定村級發展規劃2005個,新上幫扶項目1950個。

  2016年,2093個幫扶單位共實施幫扶項目3512個,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26459.15萬元,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駐村幹部到,幸福入村來。村裏變化大,群眾樂起來。幹群心連心,共築小康夢……”走進貧困村,隨處都能聽到村民自編自唱的歌謠。

  廣大駐村幹部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活躍在幫扶工作的第一線,他們把群眾的冷暖疾苦牢記心間,真蹲實駐、真幫實幹,用心丈量民情,用愛譜寫幫扶真情,抓黨建、促規範、惠民生、謀發展,給幫扶貧困)村帶來了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譜寫了魚水情深的新篇章。(記者 范韶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