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攜康長榮  > 質子重離子

癌症最多活3個月,憑什麼?

發佈時間: 2017-06-27 14:02:17   |  來源: 攜康長榮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3年前門診見到一對中年夫婦,丈夫不幸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他神情沮喪、一言不發;妻子則啼哭不止,哽咽著説,他們剛剛從一個知名專家的辦公室出來,專家説最多3個月,任何治療都沒有意義了,想吃點啥吃點啥吧。説完,就擺擺手,示意他們退下。

  不可否認,按照教科書上的統計數字,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在3個月之內,“專家”似乎並沒有説錯。然而,統計數字是針對人群的(而且大部分由西方國家的資料翻譯而來),不是針對個體的。照搬照抄這樣的數字,隨隨便便給個體扣帽子、貼標簽,對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對自己也非常危險。畢竟,醫生是看病的,不是算命的。

  從事海外醫療多年的攜康長榮公司醫療顧問表示,在“機械唯物主義”統治下的西方醫學,以解剖學為基礎,因“顯微鏡”的發明而長足發展,因“基因”的發現而轟轟烈烈,因“器官移植”的有效實施而能夠以舊換新,因“達芬奇機器人”的使用而兵不血刃、決勝千里。儘管如此波瀾壯闊,卻仍然不能突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局限。

  如果説把人體比作電腦,無非是軟體+硬體。如果電腦出故障,軟體和硬體,哪一個先出問題呢?事實上,故障頻發的、早發的、易發的,幾乎總是軟體。作為西醫,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人體不同於機器,醫生也不是修理機器的工程師。

  工程師可以背誦説明書上的文字,不帶任何感情的説:這架機器不行了,報廢吧!而患者卻永遠無法接受醫生這樣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加六月寒。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配合與否、治療效果以及預後。腫瘤患者更是如此。在臨床上,很多醫生與患者談心溝通,變成了朋友。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生活的信心和戰勝疾病的勇氣,而且許多的心理問題能夠化解在萌芽狀態,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是回到“算壽命”的問題。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前任主任委員何裕民教授講了這樣一件事。2006年末,上海科學保健康復協會組織的一次腫瘤患者聯歡會上,52個活過5年的患者濟濟一堂,歡聲笑語。一個患者發起了這樣一個話題,説:“當時很多醫生都斷定我只能再活6個月,不到200天,可是現在我已經活了整整2000天,我還想再活2000天、5000天。”她的一段話,激起了每一位患者的回憶和感慨。結果大家一統計,50多個患者中,有34個被限定為6個月到1年。其中,14個被判定在3-4個月。而這些被宣判死亡的人,個個活過了5年,最長的一個已經活過了11年。

  美國數據表明:90%的癌症患者完全把自己託付給醫生,他們的命運就像醫生預期的那樣——如果教科書上寫著1年,那麼大概1年之後死亡就如期而至,因為患者相信這一點。而還有10%的患者不是這樣聽話,他們把康復的希望和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10%的患者,6年後還活著的佔90%。

  醫乃仁術,仁字當前,術在其後。無論是解剖刀、顯微鏡、基因測序儀、器官灌注液,還是機器手臂,無非都是“術”,那麼冰冷,如此僵硬;一個“仁”字,如此溫暖、那麼溫柔。照搬教科書的“生命預測”,既不科學、又不人道,而且完全沒有必要。多數情況下,在醫患的共同努力下,奇跡是可以創造的。

  最後,重提本文開頭的那位患者,在醫患的通力配合下,多管齊下、包括中醫藥在內的綜合治療下,3年之後的今天,他仍然帶瘤存活,而且生活品質並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