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多家博物館拿出大招慶祝 5.18博物館日

發佈時間: 2017-05-18 17:19:5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20170518日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來啦!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説的歷史”。這次除了北京的97家博物館當日免費開放,還有很多博物館拿出了醞釀了很久的“大招”。博物館控們有沒有熱血沸騰

                           首都博物館:360件精品文物

時間:518-8279:00-17:00

推薦亮點:

   將於5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展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從1995年—2016年的歷年十大考古發現中精挑細選,最終確定360()文物。從楊官寨遺址的仰韶文化遺物,到新疆精絕古城的尼雅遺址珍寶,再到隋煬帝墓隨葬品、南海一號沉船珍寶,展品涵蓋從史前時期到宋元明清的歷史時期。

 

                   看點1:十三環蹀躞(dié xiè)帶十三環蹀躞帶

此次展覽與名人有關的文物不少,其中的十三環蹀躞帶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據專家介紹,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佩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看出其官階。

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帶就是帶具系統中的最高等級,這條玉帶起源於北方草原民族,從隋唐時期開始流行于漢地,是文明交流的産物。

 

                   看點2:曾藏身雷鋒塔地宮的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此次雷峰塔下發掘出來的阿育王塔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據專家介紹,雷峰塔地宮發掘填補了五代十國時期佛塔地宮考古的空白,地宮內出土的文物等級高、製作精,代表了吳越國金銀器、玉器、銅器製作的最高工藝水準。

塔身方形,每面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薩埵太子捨身飼虎”表現佛陀過去生為印度太子時,與兄出遊,見一母虎與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這件文物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看點3:遼代燭臺曆經千年仍可拆裝

201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小王力溝遼墓找到了一盒墓誌,四週裝飾十二生肖人物,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結合墓誌及相關史料,該貴妃為遼聖宗妃,出自遼代後族最為顯赫的蕭阿古只一係。更有意思的是,墓誌中記載“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後族係出蘭陵。

此次展覽,該墓葬出土的一座銅燭臺亮相,雖然已有千歲,但這件三節燭臺依舊可以拆裝自如。

                      看點4:祭祀禮器“豆” 來自“羋月”家

“豆”是古代祭祀禮器之一。首博展出的這件豆造型奇特,由蓮花豆盤、鳥首、鳥身、鳥爪與蛇身分件製成,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兩種方法拼合。

“豆”是用來做什麼的?專家説,大多用於盛放腌菜、肉醬或調味品,與鼎、簋等組合為成套的祭祀禮器。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件文物出土自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村長湖南岸的湖灘上,是一座楚墓裏的陪葬品,算是“羋月”家的祭祀禮器。

 

                      看點5:秦始皇陵青銅雁 古代水禽也集中管理

大多數時候,陪葬坑埋葬的是真正鳥獸,經年累月再出土時就只剩下骨骼了。可在秦始皇陵的一處陪葬坑,按11比例製作的青銅水禽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自然環境。專家介紹,青銅水禽共出土46件,其中包括青銅天鵝、青銅鶴及青銅雁三個種類。由於盜擾及坑體焚燬坍塌,這些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些甚至已經無法修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