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母親的手

發佈時間: 2017-05-13 11:50:16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魏志鑫) 514日是母親節,我們向母親致以親切的問候!今天,我們刊登《河南思客》簽約作者劉豫東的文章,和他一起去回憶我們的母親。

 

 

雖然母親不識字,但我覺得她算是個藝術家,起碼在我眼裏是這樣。

  小時候,農村的生活條件不太好,可心靈手巧的母親總是想辦法應對。一家人的穿衣吃飯經她一手操持,還是説得過去的。在我的印象裏,單就做主打麵食來説,母親就會很多種花樣,像卷子、蒸饃、窩頭、鍋餅、油餅、水拓烙饃、菜窩窩、韭菜垛、糖包、包子、煎包、菜角、豆沙包、棗糕,還有煎餅、焦餅、麻葉子,至於捍麵條更是不用説,可以説花樣繁多。如今,餐桌上吃的就比較單一了,基本上是上街買饃,無非是卷子、蒸饃,或是燒餅、火燒。

  記得那時候,饃分好面饃和雜面饃。好面饃一般很少吃,只是到了春節才能吃上。平時就吃雜面饃,大多是玉米麵摻好面,吃起來有點甜。有時也摻點高粱面,做出來的窩頭,父親叫做花狸虎。所謂好面,其實就是小麥麵。有的人家吃的是純玉米麵饃,金黃金黃的,偶爾吃一次還可以,吃多了有點剌喉嚨。剛出鍋的玉米麵鍋餅倒是好吃,香噴噴的。做饃時,母親有時為了哄我們,也用面做燕子、刺猬等小動物。當然,很簡單的那種。等饃快做完時,母親便揪一塊麵糰,用雙手在案板上揉搓一個長條,然後打一個結,一頭用手捏燕子的頭、嘴;另一頭用刀拍平,交叉切出條紋,算是燕子的尾巴。最後揀兩粒綠豆按進燕子頭部當眼睛,於是一個燕子做成了。等饃蒸好了,掀開鍋蓋,母親小心地將燕子拿出來。呵,一個白白的、熱汽騰騰的的小燕子呈現在眼前,真是捨不得吃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雜面窩頭也不做了。

  母親的針線活也是蠻可以的。記得那時候家裏有個柳條編的針線筐,圓形的,裏面全是針頭線腦兒,還有一個小包袱,也是母親的寶貝了,只是裏面也沒什麼值錢的,凈是些好看的下腳布料。包袱有一個大銅錢做扣子,好像是道光通寶,直徑大約4釐米左右,現在不知道流落何處,卻記憶猶新。每逢街坊四鄰誰家娶媳婦兒、嫁閨女要套新被子,母親都是少不了的師傅,大家都誇母親的針線活好,幹活又麻利。後來,家裏購置了一台大橋牌縫紉機,老家人叫砸衣裳機子,母親更是如虎添翼。一有空閒,母親便腳踏著縫紉機開始忙碌,為家人,也幫鄰居。小時候我們姐弟幾個穿的、戴的,都出自母親那一雙勤勞的手,無論是棉衣、單衣,鞋帽、襪子、鞋墊,大小樣式都很合適。還有就是裁衣服,學過幾何的我看到布料上畫的線都感到頭大,也不知道不識字的母親怎麼學的,讓我們自嘆弗如呢。我上小學時,母親特意跟別人學了西裝式樣,也想給我做,後面帶個叉的那種。等衣服做好了,可能由於在當時穿個帶叉的西裝太時髦了,我死活不穿,讓母親鬱悶了很久。

  記得母親會納布鞋、做棉鞋、插虎頭靴。那時的我們姊妹幾個可沒少穿母親做的布鞋。母親常講:穿做的布鞋養腳。到了初中以後,因為講好就很少穿了。去年,我還在家裏的一本大厚書裏,見到了母親曾用過的鞋樣子,有平口鞋、棉鞋、虎頭靴等,還有繡花的紋飾。每年冬閒,母親不忘山東曹縣的老舅,也為他做上幾雙布鞋,其實也沒什麼,一點心意吧。至今,我仍忘不掉,母親在燈下納鞋底,陪我們寫作業的情形。

  又過幾年,時興穿毛衣,母親很快就學會了織毛衣,還有毛褲、毛線手套、毛線襪子、線絨帽子、圍脖,樣樣精緻,以至於前後鄰居來到府請教毛衣的花樣款式。可以説,那些年是母親用她那雙手為我們驅走了寒冷。父親常對我們説:你們的母親不簡單,雖然沒上過學。至於裁剪下來的碎布頭,母親也捨不得丟棄,常坐在縫紉機上用心拼做鞋墊啦、電視機罩啦、枕套啦、椅子座墊啦。也就是半天工夫,一個個圖案精美、顏色艷麗的鞋墊、枕套、座墊被母親變戲法似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圖案有回形、形等,色彩搭配絢麗。我覺得母親的這些作品就是拿到今天來看,也是富有裝飾性,富有表現力,視覺衝擊力強,也可能是具有獨特審美的母親的天賦吧。當挎著母親為我們拼縫的漂亮書包,心裏有種説不出的高興,在學校的回頭率很高的呢。直到現在,帶著花鏡的母親依然會為我們做各種鞋墊,有線勾的、有繡花的、有碎步拼的,簡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了。

   小時候,我見過母親為雞做過手術。有一天,心細的母親發現那只很能做活的母雞有點異常,走路暈頭暈腦的,懷疑它在外面誤食了藥麥,如果不救治的話,恐怕會死掉。母親有點心疼。於是讓我逮住那只病雞抱過來,她找來父親刮鬍子用的刀片,拔掉雞脖子下的雞毛,將母雞的雞嗉子割開。果然,裏面還有未消化的毒麥粒。仔細取出來,沖洗乾淨,再用針線縫住刀口,最後在傷口上撒了點草木灰,手術便大功告成了。別説,兩天后,那只雞恢復了元氣,開始一天下一個蛋了。當時覺得母親真是厲害,有點像神醫呢,儘管救活的是一隻母雞。

  印象中,母親會用高粱秸稈做鍋拍子(鍋蓋,也能晾餃子等),用高粱穗子做炊帚,簡單實用,當時農村家裏是少不了這個的。殺雞時積攢下的雞毛,她能做成一個漂亮的雞毛撣子,跟街上賣的相差無幾。母親也擅長腌制各種鹹菜,像醬豆、糖蒜、蘿蔔幹、鹹雞蛋、醬黃瓜、洋芋頭、豆腐乳等,名類繁多,為往日清貧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滋味。

  當然,小時候我們玩的沙包啦、毽子啦,母親也會抽空滿足我們小小的需求,既省錢也耐用。讀初中時,我喜歡早上跑步,母親還特意為我縫製了一對沙袋綁腿上。説真的,沉甸甸的不只是沙袋,還有母親呵護子女的心。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雖然普普通通,卻是肯動手,愛學習,勤儉持家。當然也是我人生中的老師和榜樣,儘管我學不到母親的手藝。但,我繼承了母親對待生活的態度,那就是無論生活怎樣,都要好好地活著,不逃避,不退縮,敢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