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最美醫生

秒鐘扭轉生死 : 20餘年數千台手術 他行走在刀尖上

發佈時間: 2017-04-01 15:53:43   |  來源: 浙江線上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內鏡高清“直播”顱內影像

  醫生手起刀落助患者重見光明

  “近年來,神經外科發展速度非常快,前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對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楊樹旭告訴記者,之前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發展的主要是顯微鏡技術,而近幾年,內鏡技術作為“後起之秀”,與顯微鏡技術同時發展。

  “手術中顯微鏡依舊佔主導地位,部分手術也可通過內鏡完成,兩種技術各有適應症,相互補充但無法取代彼此。”楊樹旭介紹,目前,垂體瘤是公認的採用內鏡做手術的病症。

  內鏡可謂是醫生的另一雙“慧眼”,經鼻腔深入顱內,高清“直播”顱內影像,不僅彌補了顯微鏡顯示範圍窄、視野不清晰的不足,還大大提高了腫瘤的全切率以及手術的安全性。

  眾所週知,神經外科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神經外科醫生也當之無愧是“與時間賽跑的人”,扭轉生死往往只是一秒間的事。因此,巨大的壓力沉甸甸地壓在了楊樹旭的肩上。

  21年來,楊樹旭做過大大小小數千台手術,目前平均每年三四百的手術量,在神經外科已屬“鉅額”。他坦言,對於大部分手術,他都已經不記得了,但有一台手術卻讓他印象深刻。

  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男性,突然間雙目失明。“是巨大垂體瘤出血壓迫視神經導致的,需要馬上手術。”楊樹旭當機立斷,準備用內鏡切除腫瘤。然而,沒有人知道,他沉穩冷靜的聲線下,是任何人都想像不到的緊張和壓力。

  “那個時候內鏡手術還處於起步階段,並不是非常成熟。”楊樹旭説,儘管此前他已經成功做了好幾臺內鏡手術,但都是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如此緊急的狀況還是第一次。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沒有別人提供幫助,楊樹旭“單槍匹馬”,開始了為時4小時的生死拉鋸戰。手術很順利,患者的垂體瘤被切除,第二天就重獲光明。直到病人出院,楊樹旭高高懸起的一顆心才慢慢放下,“很擔心。一是在乎病人的生命,二是怕出事情,導致這項技術進行不下去。”

  楊樹旭告訴記者,神經外科與普外科不同,沒辦法把腫瘤整個取出,而是要一口一口“咬”出來。由於地帶敏感,神經外科手術最凶險的就是大出血,一旦出現這樣的意外,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手起刀落”不僅要快、狠、準,還要保證“零瑕疵”。因此,相較于其他專科而言,神經外科發展緩慢,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穩妥,而培養一個神經外科領域的人才,也非常不容易,需要精工慢火出細活。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