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攜康長榮  > 國際醫療

攜康長榮:國外醫療體檢和國內的差距在哪?

發佈時間: 2017-03-14 15:10:33   |  來源: 國際線上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日本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符合中國富裕階層對於醫療旅遊目的地的要求。與此同時,無論是在高端儀器、醫療技術等“硬體”上,還是在醫護能力、醫療服務等“軟體”上,日本的醫療系統整體都非常出色。而就醫療體檢問題,從事海外醫療服務多年的攜康長榮醫療顧問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拋開諸如醫療體制等等那些需要領導們去考慮的宏觀問題,只從體檢本身這個單一環節去分析,我認為主要是人的因素導致了差距的加大。而人的因素又包含理念、技術、經驗和規範這四點。”

  首先是理念問題。有一次在上海,我和咱們國內某知名胃腸鏡醫生閒聊,她説在日本之所以能發現早期的胃腸癌,是因為日本的篩查理念是“盡可能發現微小的病變”,而我們國內的理念是“千萬別漏掉大的問題”。我想這樣的理念差距已經能説明一些問題了。

  其次,我們再看技術和經驗,其實這兩者是不容易分開來看的,那我們就合著説。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多,患者多,醫生見得多、檢查做得多,理所當然的我們中國醫生就是比外國醫生技術好、有經驗。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幾次我帶著日本的胃腸鏡醫生去觀摩我們國內的醫生做胃腸鏡檢查,能夠被日本醫生觀摩自然在國內也是達到一定級別的醫生了,然而觀摩了幾次之後,日本醫生給出的評價通常是:“中國醫生的手法很熟練,但是用蠻力多,給受檢者造成的身體負擔很大”、“中國醫生鏡下觀察的時間不夠,觀察的位置也不對,很多容易發生癌症的部位都沒有觀察到,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這樣的檢查,對於發現早期癌症毫無意義”、“如果她是我的學生,我就拿鏡子打她”,可見我們的差距有多大……不是做得多就代表做得好。當然,我們可以安慰自己這僅僅是個個案,但是這種自我欺騙毫無意義,做得不好並不可怕,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才可怕。

  再舉一個例子,前年我考察了日本十幾家醫院,與幾十名醫生進行了面談,我發現他們並沒有獨立的辦公室,而是很多科室的醫生都集中在一個很大的房間內辦公,據説這樣是便於各科室的醫生一起討論問題,而在他們的書桌上、書架上也擺滿了自己專業的書籍。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這些醫生會時不時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熟練地翻開某一頁,指著上面文字説:這就是我剛才説的那個病例。

  在日本,成為醫生的那一天,才是一名醫生成長的開始,除了自己科室內、醫院內的交流,每名醫生都要加入相關的學會繼續深造。在國外的醫院裏面(體檢中心和小診所除外),負責體檢的醫生同時也是臨床醫生,上午給客人做完檢查,下午就要去給病人做手術,這樣一來醫生的醫技水準能夠不斷地提高。

  最後是規範。預約手續的規範、問診環節的規範、檢查流程的規範、診斷報告的規範、……,在美帝或者日本,體檢並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不管是醫院還是體檢者,都會非常認真地去對待。醫院會嚴格地採取預約制,保證每個人能得到充分地檢查,也保證醫生有足夠地精力做好檢查,而體檢人也會按照醫院的要求認真地填寫好問診表,認真做好體檢前的準備。所有人的認真對待,使得各項工作都能夠按照規範去執行,形成一套完善的體檢體系。至於國內的體檢是什麼樣的,我想大家都是深有體會,一上午檢查2、300人的效率,確實是“中國速度”的體現。

  最後的最後,再説一下服務。放在最後面説,主要是因為服務對於體檢的品質來説,沒有太多的影響,畢竟體檢的目的是要發現我們的健康隱患,服務只是增值的東西。再者,我覺得服務也真的沒有太多可説的,因為在國內的醫院裏面你根本不用去考慮服務的問題,因為他們根本就給不了你什麼服務,所以不管是美帝還是以服務聞名世界的日本,跟國內就是天壤之別,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永遠想像不到這個差距有多大。

  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越來越多醫院健康的人群去日本進行體檢最主要的原因。不論怎麼説,醫療的差距確實存在。攜康長榮在長久的服務中還發現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問題—日本醫療簽證。

  要到日本體檢,就要先辦理醫療簽證,身元保證書和醫院邀請信,身元保證書類似于中國的擔保書,必須由具有日本國際醫療身元保證資質的企業才能開具,日本身元擔保機構在對赴日就醫國際患者進行身份擔保的同時也承擔相應責任。

  目前,中國公民只能通過在幾家指定的日本國際醫療交流機構和旅行社作為擔保機構,去申請辦理醫療簽證,具體名單可以在日本駐華使館網站上查詢到。攜康長榮公司便是擁有此服務牌照公司中的其中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