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心臟病患者合併心理疾病 專家呼籲設立“雙心門診”
發佈時間: 2017-03-09 11:57:14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在生活中,有些人總感到心臟疼痛,可到醫院一通檢查下來卻發現一切正常;有些人測量血壓發現升高就開始大量吃藥,結果越吃血壓越高,怎麼也降不下來……
近日,河北醫大二院心內三科副主任醫師李亮指出,這些情況在門診中經常出現,尤其在老年患者和工作壓力較高的人群最為常見。其實,對於心血管病人來説,軀體的疾病只是一方面,心理上的問題有時可能更嚴重。
統計結果表明,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合併有抑鬱、焦慮等心理科病症者約達70%,這些“雙心”病人需同時診療兩種“心病”。然而,在現實中,這些“雙心”患者往往因為種種原因而被誤診,備受病魔的折磨。
門診中七成患者合併心理疾病
今年52歲的張先生是石家莊市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平時業務繁忙壓力很大。兩年前的一天突然感到心慌氣短,繼而感到心臟疼痛不堪,這種症狀讓張先生慌了神,趕緊呼叫120來到了醫院。
可是,一系列檢查下來卻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面對醫生的結論,張先生並不認同,自己明明心臟疼痛,可醫生為什麼説自己沒病?於是,張先生不停地換醫院,找不同的醫生看病。兩年來為此他走遍了華北地區所有的大醫院,可這種症狀依然存在。
直到前一段時間,張先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下,吃了李亮給他開出的抗抑鬱類藥物,那寫困擾他兩年多的症狀才逐漸消失。
李亮認為,像張先生這種病例在門診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不但困擾患者,同時也讓一些心內科醫生感到困惑,一些高血壓患者一測量血壓就發現數值很高,吃了藥以後再量依然很高,後來就是越量越高。“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症表現,吃再多降壓藥也不會管用,只有吃抗焦慮的藥才能穩定血壓。”
為了了解心內科門診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發病率,李亮還特意做一個統計,他利用3個月的時間,在1000個門診患者中,記錄了那些具有心理疾病的數量,結果顯示,共有71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這個數據已經在提醒我們心內科醫生,必須重視和關注患者心理問題,否則就會出現誤診誤治,甚至出現醫患糾紛。”李亮説。
兩顆“心”互為因果相互影響
其實,早在1995年,國內著名的心血管專家胡大一就提出“雙心醫學”這個概念,當時對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行為心臟病學,是研究和處理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的科學。
李亮指出,“心臟疾病”和“心理疾病”在患者身上經常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比如説不良情緒激活了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臟的小血管收縮,從而産生相關症狀。
但是,在臨床中要想準確判斷患者是否為“雙心疾病”也並非易事。李亮指出,很多患者單純借助心血管影像技術很難解決問題,尤其對於根本沒有心血管病的患者。這類患者往往由於情緒低落或激亢出現軀體症狀,表現胸痛、氣短等,常常誤認為是心臟病,在接受各種檢查後卻診斷不出結果。
對於一些相關檢查缺少認識的患者來説,本來沒症狀,檢查後卻變得自我感覺有症狀。
另外,對於做完支架和搭橋的患者來説,精神心理服務如果沒有跟上,就會導致一些患者感覺不適,開始擔心手術效果以及出現其他軀體症狀。
李亮説,從醫學分科情況來説,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重合度”最高,很多患者既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同時時心理疾病患者,另外也有一大批人就是單純的心理疾病患者,只不過是自我感覺是得了“心臟病”。
“雙心醫學”要求醫生看患者“整體”
隨著心血管發病率的增多,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關注起雙心醫學,認識到在醫學交流中,不僅需關注身體健康,還要關注人的整體是否改善;不僅關注是否挽救生命,而且關注患者後期的生活品質是否改善。
“從某些角度來説,醫學也是一種哲學。”李亮認為,哲學最基本的原則是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規律,對於醫學,過去一百年來,人們越來越來越關注軀體,關注器官、細胞、組織的功能,而忽視了人整體狀態的改變,現在這种醫學思維模式又回到正確的思維狀態,即關注整體。
李亮指出,以前醫生診斷病情,往往只關注自己學科範疇內的情況,而“雙心醫學”則要求醫生從患者的“整體”去診斷、去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腳疼醫腳,頭疼醫頭”。
這种醫學理念的進步體現了醫學哲學思維的回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但由於患者對此方面認識不足、心內科醫務人員對非本專業的心理專科知識欠缺、多學科協作醫療有待完善等原因,心內科對心血管病患者焦慮、抑鬱的漏診誤診率高達84.1%。
由於心血管專業醫生對心理障礙的識別率低,造成在心臟科看病的許多有心理障礙的患者做了大量檢查,不僅沒查出疾病所在,更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康復。
李亮指出,約70%的心臟病患者合併有焦慮或抑鬱的心理障礙疾病,但大都不會去看心理科醫生,而僅因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軀體症狀去心內科求醫。
同時,約三分之一到心內科就診的患者並未患器質性心臟病,各項生理指標也沒有明顯異常,出現的類似心臟疾病發作的“症狀”實為其內心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疾病所致。
由於醫師或這些患者缺乏對精神心理問題的識別,不僅造成了對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加重了病情,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比如抑鬱障礙就是冠心病發病和加重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證實,抑鬱患者與非抑鬱患者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6倍。
呼籲:設立“雙心門診”十分必要
目前,雙心醫學在國外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國內一些大城市也有開展,然而,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卻沒有一家醫院推出“雙心門診”。
據李亮介紹,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很多專業人士並不是很重視,一些心血管醫生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合作;二是缺少激勵政策和和醫保支援;三是受相關法律限制,比如《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開展精神障礙診斷、治療活動應該由相應的精神科執業醫師、護士完成”,並強調非專科醫生不能看精神心理疾病,這導致很多醫生不敢擅自給病人開處方。
不過,這些條件並沒有完全阻擋“雙心門診”的出現,“有些地方推出由心理科醫生和心血管科醫生共同出診的門診,這樣患者就一次性接受兩位醫生的問診,這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首診誤診率。”在此,李亮呼籲,有關部門應重視雙心醫學,盡可能及早推出“雙心門診”。
“即使沒有條件開雙心門診,但至少也要對心血管醫生進行心理疾病方面的培訓,讓這些處於一線門診的心內科醫生具備可以初步鑒別的能力。”李亮如是説。
在雙心醫學的發展前景上,李亮對此一直抱有信心。在他看來,如果由經過專業心理培訓的心內科醫生出診,那麼,在診治患者心臟疾患的同時,對存在心理疑惑或心理疾患的患者進行心理諮詢及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疑惑,對患者的心理疑慮進行諮詢,對存在明顯焦慮或抑鬱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使心臟病患者享受包括心內科、心外科、心臟監護、心理危機干預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變為可能,就有望達到“雙心”均健康的理想狀態。(記者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