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農業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更大步伐

發佈時間: 2017-02-24 10:19:28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我國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做好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對農業農村領域各項改革作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部署。從深化農産品價格制度改革到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從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到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從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到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各項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漸次展開,這些改革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構成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其中,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場標誌性硬仗,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邁出了農産品價格制度改革的重要步伐。

  從東北三省一區的改革進展來看,“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新機制建立了玉米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了政府作用,激活了玉米産業市場、要素和主體,正逐步扭轉玉米産業價格失靈、庫存積壓、市場萎縮的長期積弊,顯著提高了國産玉米的競爭力。改革的巨大紅利正在玉米産業鏈條各個環節不斷釋放。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不僅為玉米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源泉,而且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加改革的化學反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推進結構調整,所以關鍵在改革,動能在改革,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通過改革創新解決農産品供求結構失衡等突出問題;通過改革創新破解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等深層次矛盾。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表現是玉米供大於求,庫存積壓嚴重,而這次玉米結構的調整,不是簡單要農民種或不種,沒有干預農民生産自主權,而是通過收儲制度改革,以市場價格引導農民進行生産,生動詮釋了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玉米麵積明顯調減,大豆面積顯著擴大,雜糧、飼草面積都有增加。思路一轉天地寬,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不僅為農業結構調整騰挪出巨大空間,更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趟出一條坦途、夯實了基礎。

  今天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涵蓋範圍廣、觸及層次深的全方位變革,需要攻堅克難。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就是在不斷攻堅克難的過程中深入推進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涉及到上億農民的利益,涉及到財政負擔問題,涉及到收儲企業的利益,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擔心。但改革目標明確後,一項項改革舉措穩步推進。取消臨時收儲後,沒有人收糧怎麼辦?那就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入市收購;沒有錢收購怎麼辦?那就建立信用保障基金,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的問題;價格下跌過多,對農民收入造成影響怎麼辦?那就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保護種糧農民基本收益。這次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就是這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走出了一條阻力小、效果好的改革之路。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在改革過程中還有很多繞不過去的坎,有很多必啃的硬骨頭。如何取得共識、凝聚合力、減少阻力,切實保護農民利益,都是改革者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也提醒我們,對於認準的改革方向,就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關鍵時刻,改革就要敢於較真碰硬,就要堅決迎難而上。惟其如此,才能跨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一座座大山,走在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和諧穩定的發展大道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三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中,不僅需要改革者勇於擔當、銳意進取,而且需要改革者用好改革智慧,直面困難和挑戰,妥善處理各種關係,做好各項改革準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上,用能得力、舉愛得心,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堅定不移地把改革向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