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癌體檢的優勢!幕後工作者的自述
發佈時間: 2017-02-07 11:26:26 | 來源: 攜康長榮 | 責任編輯: 郭江
國內高端體檢的服務機構其實也在慢慢的興起,作為一高端體檢機構攜康長榮的員工,我有話要説,體檢醫生除了均來自於日本德洲會等醫院,同時也會有去日本高端體檢+旅遊一體的服務,在這方面的經驗還是非常豐富的,拋開一切商業層面的東西,今天我們只聊體檢。
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想應該首先明確兩個概念,第一:我們所討論的體檢是指以發現早期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重疾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系列醫學檢查。如果只是查個身高、體重、BMI;血糖、血脂、膽固醇,那可以就此打住,不用往下看了。第二:不管是美帝還是日本,對於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都遠遠強于我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只對國內外的區別進行討論和分析,如果你不認可這個前提,或者出於所謂的“愛國情緒”開始各種亂噴,那麼隨便你。
由於在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攜康長榮工作的關係,我對國內的體檢以及國外的體檢接觸得都比較多,多少算是有一些心得,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吧。
我們還是先從設備説起吧,這是國人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炒作的部分。熟悉體檢的人都知道,這幾年國內最火的設備叫PET-CT,號稱一次檢查可以發現全身上下已知的幾百種癌症,而且是毫米級的,簡直就是“21世紀防癌神器”。少則 7、8千,多則1萬2、3的檢查費用,也讓這個檢查成為了富裕階層的首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國內備受追捧的檢查項目,在發達國家卻屢屢遭到體檢醫生們的抵制。抵制的理由有三:其一,PET檢查需要向人體內注射帶有放射性的FDG藥劑,其輻射量是普通CT的1000倍,容易致癌。其二,PET檢查主要用於癌症患者的臨床確診以及癌症治療效果的評估,並不是用來給健康人做體檢的。其三,PET檢查對於早期癌症的正確診斷率僅有17%(對進行期的腫瘤更加敏感),遠低於其他影像學檢查手段。
看來發達國家抵制PET並不是他們買不起,也不是他們的國民花不起檢查費,而是PET確實不適合拿來做體檢。那麼,發達國家的體檢設備是什麼呢?在日本,對於重大疾病的篩查依舊是採取傳統的CT、核磁、超聲、胃腸鏡等影像檢查設備。其實這些設備在國內都很常見,一般的大型醫院都有,甚至一些高端的體檢中心也有,而且都是一水兒的進口貨。看看我們國內的醫院,CT是320排的,核磁是3T的,胃腸鏡是奧林帕斯290的,超聲不是飛利浦就是GE的,硬體條件絕對保持世界領先水準。單從設備層面來講,國內和美帝、日本幾乎沒有任何差距,畢竟我們不差錢嘛。
但是,買了美帝的這些一流裝備,是不是我們國內的體檢就能像美帝一樣做到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呢?值得一提的是,我手裏剛好有一份中日早期胃癌發現率的對比數據,在1975~2005這30年間,我國部分三級醫院的胃癌早期發現率從<5%提高到了15%,而日本則從20%提高到了70%以上,甚至有説法稱近10年來,這個數字又提高了10%。不管這個説法是否成立,總之日本要比我們高出很多。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的檢查,同樣的設備,為什麼發現率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拋開諸如醫療體制等等那些需要領導們去考慮的宏觀問題,只從體檢本身這個單一環節去分析,我認為主要是人的因素導致了差距的加大。而人的因素又包含理念、技術、經驗和規範這四點。
我們先説理念。有一次在上海,攜康長榮的一部分同事和我以及咱們國內某知名胃腸鏡醫生閒聊,她説在日本之所以能發現早期的胃腸癌,是因為日本的篩查理念是“盡可能發現微小的病變”,而我們國內的理念是“千萬別漏掉大的問題”。我想這樣的理念差距已經能説明一些問題了。
其次,我們再看技術和經驗,其實這兩者是不容易分開來看的,那我們就合著説。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多,患者多,醫生見得多、檢查做得多,理所當然的我們中國醫生就是比外國醫生技術好、有經驗。我發現周圍有很多持這種觀點的人,對此我通常以單位食堂的大師傅和五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的區別加以駁斥。這並非是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而是實打實的幾次經歷告訴我什麼叫井底之蛙。也是工作的關係,有幾次我帶著日本的胃腸鏡醫生去觀摩我們國內的醫生做胃腸鏡檢查,能夠被日本醫生觀摩自然在國內也是達到一定級別的醫生了,然而觀摩了幾次之後,日本醫生給出的評價通常是:“中國醫生的手法很熟練,但是用蠻力多,給受檢者造成的身體負擔很大”、“中國醫生鏡下觀察的時間不夠,觀察的位置也不對,很多容易發生癌症的部位都沒有觀察到,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這樣的檢查,對於發現早期癌症毫無意義”、“如果她是我的學生,我就拿鏡子打她”,可見我們的差距有多大……不是做得多就代表做得好。當然,我們可以安慰自己這僅僅是個個案,但是這種自我欺騙毫無意義,做得不好並不可怕,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才可怕。
再舉一個例子,前年我跟隨攜康長榮一些負責人考察了日本十幾家醫院,與幾十名醫生進行了面談,我發現他們並沒有獨立的辦公室,而是很多科室的醫生都集中在一個很大的房間內辦公,據説這樣是便於各科室的醫生一起討論問題,而在他們的書桌上、書架上也擺滿了自己專業的書籍。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這些醫生會時不時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熟練地翻開某一頁,指著上面文字説:這就是我剛才説的那個病例。在日本,成為醫生的那一天,才是一名醫生成長的開始,除了自己科室內、醫院內的交流,每名醫生都要加入相關的學會繼續深造。反觀我們國內的醫生,有多少人工作之後還能保持著不斷學習的態度?也許剛畢業時都是在同一個水準線上,但是5年後、10年後、20年後,這種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而醫生水準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了醫療水準的差距上。
另外,在國外的醫院裏面(體檢中心和小診所除外),負責體檢的醫生同時也是臨床醫生,上午給客人做完檢查,下午就要去給病人做手術,這樣一來醫生的醫技水準能夠不斷地提高。而在我們國內,體檢醫生和臨床醫生是完全分開的,體檢醫生由於常年遠離臨床,醫技水準不僅無法得到提高,甚至還會不斷退化。當然了,這是體制上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但這種體制帶來的弊端確是實打實存在的。
最後是規範。預約手續的規範、問診環節的規範、檢查流程的規範、診斷報告的規範、……,在美帝或者日本,體檢並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不管是醫院還是體檢者,都會非常認真地去對待。醫院會嚴格地採取預約制,保證每個人能得到充分地檢查,也保證醫生有足夠地精力做好檢查,而體檢人也會按照醫院的要求認真地填寫好問診表,認真做好體檢前的準備。所有人的認真對待,使得各項工作都能夠按照規範去執行,形成一套完善的體檢體系。至於國內的體檢是什麼樣的,我想大家都是深有體會,一上午檢查2、300人的效率,確實是“中國速度”的體現。
以上這些,我認為是目前國內和美帝、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體檢領域的最大差別,當然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導致了這種差距的産生,但是不管在任何時期或任何環境下,我們都要正視這種差距,師夷長技才能制夷。
最後的最後,再説一下服務,為什麼要放在最後説,在攜康長榮工作這麼久體會最深的最重要的也就是服務了,服務對於體檢的品質來説也是重要的,畢竟體檢的目的是要發現我們的健康隱患,服務只是增值的東西。再者,我覺得服務也真的沒有太多可説的,因為在國內的醫院裏面你根本不用去考慮服務的問題,因為他們根本就給不了你什麼服務,所以不管是美帝還是以服務聞名世界的日本,跟國內就是天壤之別,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永遠想像不到這個差距有多大。就説這些吧,日本防癌體檢優勢還是比較多的,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學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