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獨家播報

杏林凈土   醫者仁心
——記河北省兒童醫院神經胸外科主任王賢書教授

發佈時間: 2017-01-13 16:20:12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郭江

 

  

  王賢書,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河北省醫學重點發展學科河北省兒童醫院神經、胸外科主任,1984年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損傷修復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小兒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師協會小兒外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小兒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國家級核心期刊《臨床小兒外科雜誌》編委。發表SCI論文2篇、CSCD論文38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2部。科研項目獲獎8項,主持開展科研課題10項。

  2016年12月10日,王忠誠醫學基金會重大公益項目“中國小兒神經外科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隆重舉行,我院神經外科成為中國小兒神經外科聯盟首批15個成員單位之一,王賢書主任發言介紹了我院神經外科的發展歷程,並以近年來突出的成績獲得聯盟主席的讚譽。加入“中國小兒神經外科聯盟”,表明河北省兒童醫院已成為全國兒童醫院系統小兒神經外科的一支重要力量。1995年建科以來,以王賢書主任為首的專業團隊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兢兢業業,碩果纍纍。小兒脊髓拴係綜合徵、小兒腦積水、小兒腦腫瘤……我們驕傲的走在了前面;2016年4月,由我院主辦的首屆京津冀小兒神經外科論壇規格之高、內容之豐富,至今餘音繚繞。

  百川入海,川流不息。近10年來,神經胸外科在王賢書主任領導下不斷汲取精華,不做淺灘上的貝殼,而做浪尖上的飛舟,融入激流。僅以2015、2016年為例,王賢書主任先後在全國第三、第四屆小兒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成立30年大會、中國醫師協會小兒神經外科年會、第9屆三博神經外科高峰論壇、哈爾濱國際神經外科學術研討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損傷修復分會年會、天壇創傷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板塊式的專題講座引起參會者濃厚的興趣,會後邀請函不斷。資訊時代廣泛發聲,聲音才能越傳越遠。

  每當在業界提起王賢書教授,大家總是讚不絕口,這不僅是其人格魅力使然,更源於其博學、慎思之醫者風範。這位從醫40餘年的醫者,充滿儒雅之氣、書墨之香,與其勤學苦讀密不可分,王主任最常説的一句名言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幾十年與書為伍,孜孜不倦,萬家燈火熄滅之時仍可見到他辦公室裏執著的燈光。手術前詳閱圖譜,手術後對照圖譜,手術記錄畫出圖譜,正是憑著這種一絲不茍、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王主任的手術之精細、精準、精巧,在小兒外科領域首屈一指。

  他出生在太行山麓下的一個小村莊,家門口大石碑坊“聖旨”兩字下,清秀的梅花篆字刻著祖先的榮耀,講述著一個書香家族的傳奇。巍峨的大山和父親的胸懷給他的青少年時代注入了渾厚的力量。朗朗讀書聲,錚錚報國志,領悟人生苦,不為苦折腰。為"貧賤人"著想,立志於改變他們的境遇,強身健體,為民請命,很早就植根於心田,奠定了他日後執著追求醫學理想的基石。高中一畢業,便以“赤腳醫生”的姿態,踏著孫思邈、李時珍這樣偉大醫學先行者的足跡,在艱難跋涉中掌握了草藥、針灸、按摩等中醫理論和技能。

  蒼天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從太行山中走出,走進省城的醫科大學,兒時的理想終化為現實。對醫學的熱愛使他沉醉於書本、埋頭于實踐,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臨床不滿一年,張家口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手術臺上,他已能獨立完成諸如胃大部切除、肝脾切除、脾腎靜脈吻合術等高難手術,被師長們譽為“外科奇才”。 其後,省人民醫院也留下他忘我工作的身影。

  在同等機遇和條件下,目光敏銳的探路人總是能大踏步走在同行者的前面。1989年我院正式開業,作為主力軍一員的他,為醫院裝上了第一張病床;為外科送上了第一張手術通知單。風風雨雨三十年,王賢書主任將全部熱情和精力都貢獻給了兒童醫院,釋放的是不可替代的能量。

  1995年創建神經外科,對事業忠貞不渝的他,只手撐天,披星光,泡病房,親臨每個現場,守護每個病人。開顱清除深部血腫、切除大腦“禁區”腫瘤,高尖領域逐一涉獵,華彩之圖綿延鋪展。2001年神經外科整合胸科併入,負責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外傷救治,凶險與責任同增,神經、胸外兩專業齊頭邁步。

  大凡在醫學領域真正出彩的學者專家,通常都站在專業的最前沿去觀察思考、深入學習。建院不久,王主任搶到機會,先後與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李德澤教授和北京兒童醫院胸外科賀延儒教授建立了聯繫,這種聯繫以後被證明為綿延而恒久的友誼,推動小兒神經、胸外科專業以與時俱進的理念和精湛高超的技術傲立全省,躋身國家領先的行列。

  科室的發展不能説沒遇到過阻力,但,任何風向的拉扯最後都無功而返,這與掌控局面者堅定的信念與大無畏有關。對從事的兩個專業,他充滿了感情和熱愛,專注的分量一樣重,傾注的心血一樣多。做雙學科帶頭人,榮譽多,付出的心血更加之多……。

  2007年冬,藁城市一6歲男孩被貨車碾壓,上半身腫得像個水桶,氣息奄奄,他憑著豐富的臨床經驗馬上意識到這是一例嚴重支氣管斷裂、重度肺挫裂傷病例,CT檢查證實了他的判斷。開胸探查,清除積血後,超乎想像的毀損性支氣管、肺創傷——右肺主支氣管撕裂,上葉支氣管粉碎,右肺上葉撕裂,中葉支氣管斷裂,下葉段支氣管斷裂——令觀者驚愕聲不斷。“血壓測不到,心律紊亂……”麻醉師急促地喊著。“王主任別做了,這個孩子活不了”大家不約而同地勸他。“切除上葉,Ⅰ-Ⅱ、Ⅲ級支氣管吻合!”他的回答果敢而堅定。“行嗎?還沒聽説過做這樣的手術”,困惑仍存,而他已快速進入拼搏的狀態。他清楚醫院沒有單腔氣管插管,手術要在不停止健肺通氣的同時進行,留給他的時間或許僅有十幾分鐘,他要與時間賽跑……淬火煉金石,2008年“外傷性支氣管完全性斷裂行Ⅰ-Ⅱ、Ⅲ級支氣管吻合的臨床研究”收穫省醫學科技成果一等獎。

  2009年夏,一名7歲女孩不慎將一枚鋼針咽進氣管,X線片顯示位置已在左肺下葉的底段。患兒煩躁,家長驚慌。肺中尖銳的鋼針隨呼吸遊走,開胸術難取出,不取鋼針,遊走鋼針隨時有刺穿心臟大血管引發猝死慘劇。面對高風險的危險,王主任設想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及應對術式,並與耳鼻喉、麻醉科共同探討處理方法,協調配合緊急情況處理。事無巨細,防患于未然,才穩妥準確,無影燈下他的雙手合攏又展開,受這精巧力量的擠壓,鋼針破繭而出,僅在肺表面留下一線殘痕,患兒脫險了。

  “在我眼裏,沒有小手術——重視生命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看似簡單的流程和技術,卻是凝聚功力的示範。一名腦膜中動脈棘孔處出血的患兒面無血色,在死亡比生存概率大幾十倍的情況下,王主任臨危不亂,用一個即便在想像中也很難完成的手術奇跡,從死神手裏奪回了孩子的生命。多少被病魔宣判了死刑的患兒,在他嫺熟技藝的眷顧下獲得重生——重度顱腦損傷後昏迷的孩子,腦積水導致雙目失明的兒童,被腦或脊髓腫瘤蠶食著健康機體的生命……不勝枚舉。

  作為掌控科室大局者,他有凝聚力量,始終把大家擰成一股繩;作為學科帶頭人,他有傳承意識,一直強調團隊的延續性。他思考的,是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繼續教育這些決定著戰鬥力和發展潛力的因素。

  栽培好的樹,已枝繁葉茂;藍圖所繫的,還有雄心。

  他推崇吐故納新,技術跨越,臨床科研互動互補。

  在他的引領下,近5年科室年年出科研成果並獲獎,“胸腔鏡輔助經胸膜外放置矯形板治療小兒特殊類型漏斗胸”、“肌片粘貼法治療小兒重度肺剝脫傷”、“嬰兒化膿性腦膜炎合併硬膜下積液個體化治療”、“小兒脊髓拴係綜合徵神經功能評估”,依次開花結果。

  在他的主持下,顯微鏡、腔鏡技術已成為微創手術的主導。小兒顱腦腫瘤手術例數和品質在全省獨佔鰲頭;小兒煙霧病的治療取得突破性進展,改良的“顳淺動脈加顳肌貼敷術”應用於臨床,療效滿意;利用自體骨瓣回植為外傷性腦出血去骨瓣減壓患兒重塑了完整的顱腔……出類拔萃的成績!

  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代表著神經外科醫生的顯微外科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術後患兒能成活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而患兒不僅存活且神經功能障礙得到改善更可謂奇跡中的奇跡。2016年8月,一名2歲10個月女孩因頻繁抽搐伴右側肢體癱瘓1年多來我院就診,難治性癲癇明確,而病因要從腦部磁共振上閱讀出來。“這孩子左側大腦半球廣泛病變,尤以神經元移行障礙和巨腦症表現為重……”王主任馬上意識到這是一符合大腦半球全切術指徵的典型病例,他翻閱了大量書籍和文獻,組織全科醫師進行術前討論,確保做到胸有成竹。手術採取大骨瓣開顱,關鍵處慎之又慎,歷時兩小時,切除的大腦半球腦溝腦回、切除後的顱底解剖像教科書般展現在眼前。手術後不久患兒即可被喚醒,右側肢體抬離床面,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想像!

  醫院大家庭,科室小團隊。説小其實也不小,如何將團隊精神發揚,使之光大而最有凝聚力,王賢書主任引用孔老夫子的話:克己復禮。要求大家都以集體為重,拋棄小的自我榮辱概念。借用三字經“首孝悌,次見聞”,禮儀規範行為。

  工作以外談笑風生,工作之中一絲不茍——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他以嚴謹的思維,堅定的理念和堅實的行動影響著一個科室,而又不僅僅是一個科室。

  杏林奇葩,開在家鄉;心向天涯,目眺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