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美食

2016國民外賣:酸辣馬鈴薯絲
北京外賣前三位是:宮保雞丁、家常(麻婆)豆腐、酸辣馬鈴薯絲

發佈時間: 2017-01-06 10:38:25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又要了三份炒疙瘩,外賣,快點兒啊!”“好嘞!”

  時鐘剛到中午十一點,紫光園常營店後廚就忙碌起來,吆喝聲此起彼伏。這家老北京傳統餐館的董事長艾興有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僅炒疙瘩,一個常營店一天就能外賣300份以上。

  近日,由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發佈的《2016中國外賣O2O行業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外賣排名前五的分別是:酸辣馬鈴薯絲、水煮魚、魚香肉絲、皮蛋瘦肉粥和香辣雞腿堡。

  《報告》還顯示,北京人點的最多的菜前三位分別是:宮保雞丁、家常(麻婆)豆腐、酸辣馬鈴薯絲。

  《報告》表明,本土美食還是最受本地人追捧。從菜係看,北京人最愛點的外賣多屬於北京菜。

  北京外賣之最

  宮保雞丁居年度首位

  據《報告》統計,2016年外賣售出最多菜品是酸辣馬鈴薯絲。其次分別是水煮魚、魚香肉絲、皮蛋瘦肉粥和香辣雞腿堡。《報告》還顯示,北京人點的最多的菜前三位分別是:宮保雞丁、家常(麻婆)豆腐、酸辣馬鈴薯絲。

  從點外賣的數量、點餐時間等數據綜合來看,全國最苦逼加班商圈分別是北京的望京、杭州的下沙和廣州的天河。

  在北京,熱門外賣商戶集中于四環內,四環路和三環沿線的商圈、大學(包括中關村、五道口、惠新西街等)是外賣典型密集區。

  《報告》還顯示:2016年外賣佔比比較高的6個省市,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四川。

  這6個省市的外賣偏好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域特點。比如:廣東外賣偏好前三名是——粵菜/茶餐廳、米粉米線、快餐簡餐;江蘇——黃燜雞米飯、炸雞/雞排/炸串、餃子餛飩;浙江——本幫江浙菜、麵館、炸雞/雞排/炸串;上海——包子/粥、炸雞/雞排/炸串、川湘菜;北京——北京菜、麻辣燙、包子/粥;四川——冒菜、川湘菜、西式快餐。

  數據折射

  天氣差則外賣增

  節後也有綜合徵

  《報告》顯示:特殊天氣與外賣訂單量有關聯,在非下雨天到中雨的過程中,外賣的增長率基本固定在8%左右,如果天氣更加惡劣,天氣從中雨升格到大雨,外賣訂單量則會快速增長20%左右。嚴重污染的天氣與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氣相比,訂單量的增幅可達到27%。

  除了天氣,節日對外賣訂單量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受春節返鄉影響,春節期間外賣訂單量起伏波動劇烈,春節期間訂單量下降52%,節後反彈強勁增長142%;其餘小長假訂單量均呈“前低後高”的趨勢,反映出在小長假結束階段大家普遍比較喜歡在家裏休息。此外,週末外賣平均日訂單量較工作日平均日訂單上漲約10%。

  老字號最受歡迎

  炒疙瘩、醋熘木須、扁豆牛肉絲

  根據《報告》數據,2016年外賣日訂單量從500萬單到600萬單、600萬單到700萬單,分別只用了1個月的時間。從區域上看,北京、廣東等地的外賣訂單份額佔比相對較高,也就是説北京人已經越來越傾向於點外賣而非堂食。

  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公關部長張欣媛告訴記者:“雖然北京很多百年老店,多年以來都是以傳統接待堂食顧客為主,但是2016年確實變化很大,老店也開始接新生意,做外賣的越來越多。”

  紫光園就是典型代表。這家老店如今的掌門人艾興有也沒想到,外賣訂單會突髮式增長:“可能老顧客都知道,我們原來基本不做外賣,都是到店裏來吃,老人兒也都好吃口熱乎的。沒想到2016年,外賣突然變多。”

  用餐方式的改變,讓艾興有也開始研究哪些菜品更適合外賣。“像我們店有一些傳統名菜,比如説爆肚,就沒人點外賣,這東西上桌就得吃,吃個新鮮,等外賣送到家就涼了,沒法吃。”在這個外賣時代,紫光園最受歡迎的是炒疙瘩、醋熘木須、扁豆牛肉絲這幾樣。

  炒疙瘩,是這家老店的鎮店之寶。“我們店原來最早就是個炒疙瘩店,是從小門臉兒賣炒疙瘩發展成這樣的。”艾興有説,作為一道傳統北京美食,炒疙瘩既可以做主食,又可以當菜,很受普通勞動人民喜愛。“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家老店在體育場南門,工人俱樂部那兒。那時候,從十里堡到朝陽門,一共就三家餐館,其中就有我們一家,專門賣炒疙瘩。”艾興有回憶,朝陽區幾個大企業的工人,一到下班就來炒疙瘩店門口排隊。“這東西,好吃又扛餓,才賣5毛錢一斤,多實惠。”店很小,根本坐不下幾個人,有些工人就蹲在路邊吃,有些拿回廠裏吃。“就因為這個,我們每天供應完了炒疙瘩,還要推著三輪車去廠裏收碗。”

  三十年前的一幕幕,記憶猶新,三十年過去了,愛吃炒疙瘩的老食客還是經常來尋找老味道。“有移居外地、移民國外的,一下飛機,就找過來吃,別的也不多點,就一盤炒疙瘩。”

  最火外賣特徵

  “簡單、實惠、好吃”

  一道炒疙瘩,熱銷三十年。艾興有總結,其中緣由就三個詞——簡單、實惠、好吃。“包括醋熘木須、扁豆牛肉絲這些菜都有差不多的特點,有肉有菜下飯,好吃不貴。”

  為了適應外賣市場,紫光園特意推出了炒疙瘩套餐——一份炒疙瘩、一份小鹹菜、一份醬牛肉拍黃瓜。“這份套餐,21塊錢。”艾興有説,以前,工人們愛吃炒疙瘩,現在白領們愛點炒疙瘩,都是因為簡單、實惠、好吃,只需要稍加改良,老口味依然是熱銷品。

  “這些老味道,流傳了上百年,大浪淘沙,一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老人兒愛吃,年輕人也愛吃。只不過,我們讓它們更適合外賣就可以。”艾興有説他沒有創新菜品的習慣,他覺得那是行業領先者們追逐的目標,“我就把這幾樣老菜品做好,讓老百姓用最實惠的價錢吃到,就行。”

  2017年,艾興有打算將紫光園的早餐也推入到外賣市場。“我們的早餐也便宜,倆包子一碗豆腐腦,才6塊錢,準能吃飽,咱普通老百姓就愛這個。”

  美食家點評

  宮保雞丁早有了北京味兒

  張燕軍,美食家,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他告訴記者,宮保雞丁作為一道傳統名菜,由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所創,最早帶有魯菜和川菜的特點。後來,又傳入北京,進入宮廷菜係。北京的老字號川菜館峨眉酒家,招牌菜就有宮保雞丁。

  “這道菜傳承了上百年,有深厚的歷史積澱,流傳很廣。發展到今天,北京的宮保雞丁已經有鮮明的北京特點,鮮甜的口感,更適合北京人食用。”張燕軍分析,外賣喜歡點宮保雞丁,還與現在養殖業迅速發展,雞肉價格親民有關,“老百姓就講究一個好吃不貴”,實惠的宮保雞丁自然深受愛戴。而家常豆腐和酸辣馬鈴薯絲,也都是親民菜,“都是我這樣的北京人,從小吃到大的家常菜。家常豆腐,北京人喜歡用油煎,入湯入味兒。酸辣馬鈴薯絲,更是百吃不厭。”

  張燕軍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北京菜本就是一個集大成的菜係,現在,我們又處於一個物流極度發達、社交需求旺盛、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北京菜也越發融入新元素。不過,當北京人想起家鄉,想起小時候吃的好東西,還是那幾口老味道——炸醬面、涮羊肉、爆肚、炒疙瘩……”

  “差不多近一千年以來,北京都是中國的首都,所以北京菜融合了多種元素。”張燕軍介紹説,北京菜由若干子菜係構成,包括民間菜、宮廷菜、官府菜。

  中國美食四大風味“川魯粵蘇”,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屬於魯菜的範圍,包括山東、京津、河北、河南、山西、東北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其實都是魯菜風味區域,所以北京老百姓的主流民間菜受魯菜影響非常大。

  北京從元明清開始一直處於政治中心的地位,集合了全國的風味和食材。尤其乾隆等皇帝下江南,帶回很多江南廚師,再與少數民族美食融合,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由於科舉從江浙地區選拔了大量人才,所以也帶有江浙風味。(記者 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