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資訊

持續不良情緒是傷身的鈍刀子

發佈時間: 2016-12-27 10:26:05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你心情不好,情緒不佳?如果偶爾出現這種情況,倒也不妨。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或者抑鬱狀態,必須要調整過來,否則這種不良情緒就會對身體産生一系列影響,如“多米諾骨牌”般層層推進,最終打破身體固有的穩定狀態導致産生各種疾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院長、中醫腦病專家郭蓉娟説,以前老人們常念叨著“家和萬事興”,常説“心情好、身體好”,現在看來,這些流傳千年的説法不僅看起來有道理,而且也通過科學實驗得到驗證。因此,老年人要想養好身體,先要養好心情;中青年人更是要戒怒戒躁,“年輕時種下的種子,都會在老年時結出果。”

  不良情緒

  首先波及內分泌系統

  “一個人天天生悶氣,或者天天緊張焦慮,不僅自己不快樂,對於身邊的人來説,也是個長期的負面情緒源。”郭蓉娟説,以往人們看到一個人不開心或者焦慮緊張或者抑鬱,不會想到這種不良情緒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持續的不良情緒看似沒有刀鋒,但對身體的慢性傷害一點兒不比刀子鈍。

  長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首先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如有些人消除了緊張焦慮源之後,原來的疾病甚至會奇跡般地痊癒。62歲的老李退休前是一家單位的一把手,他自己開玩笑説,雖然掙的錢不多,但責任重大。20多年前,他剛剛當上中層領導後不久就開始失眠,從此之後,他就忘記了正常入眠的感覺。退休後,他的失眠不治而愈,“我也記不得是哪一天開始就不失眠了,現在真的是吃得香,睡得好。”老劉也是一家單位的負責人,他40多歲時就加入到“糖友”的行列中,成了糖尿病患者。細究起來,他的家族還真沒有糖尿病史,兄弟姐妹中也沒有糖尿病患者。老劉一直很納悶:為什麼自己會得糖尿病?“我平時注意飲食,一點都不胖,不是都説胖人才得糖尿病,為什麼我這麼瘦,也是糖尿病?”但老劉的工作壓力特別大,為了工作,他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住在辦公室裏,遇到煩心事,也沒有知心的朋友來交流。“我們遭遇到的外界環境所導致的各種情緒,都會對身體産生各種影響。”郭蓉娟説,前兩天,有位阿姨到門診找她看病,這位患者説自己和兒媳婦大吵了一架,特別生氣。“我這胸也悶、胃也疼,腦袋還嗡嗡響。”郭蓉娟説,每個人面對不良情緒,都會自然地出現各種反應,這是正常的。“我們都曾經遭遇過危險,遇到危險時,這種情緒會影響大腦的神經遞質,大腦還會發出信號:危險來了,注意躲避。神經系統的信號傳輸到內分泌系統,動員機體更多的血供應給四肢,讓肌肉緊張起來,隨時準備逃跑。”其他的情緒一樣會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偶爾出現的不良情緒,雖然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機體很快可以修復。可是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在這種不良情緒中,身體就難以徹底修復了,必然會將影響波及到內分泌系統,産生各種代謝病。情緒對內分泌的影響不單單是代謝疾病。“過去助孕技術還不成熟的時候,有些婚後久久不孕的家庭,不得不領養一個孩子。不久,這樣的夫妻又自然懷孕,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郭蓉娟説,這樣的家庭很可能是夫妻倆身體機能都正常,但備孕後沒有很快懷孕導致雙方或一方緊張焦慮,影響了內分泌系統;領養孩子後,原有的不孕焦慮消除了,心情一放鬆,內分泌系統正常,能懷上自己的寶寶也很正常。

  兩組老鼠

  講述科學道理

  心情不好,情緒不好,工作緊張等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局限在內分泌系統,還有挽回的機會。但如果影響進一步深入,到達免疫系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就很難逆轉。因此,遇到身體通過內分泌系統給你發出的信號,一定要重視。郭蓉娟説,壞心情産生的影響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傳輸到最後一個環節時,人的免疫系統就出現紊亂。免疫系統紊亂不是單純的免疫力低下,還有可能是免疫系統過強,或者是免疫系統識別故障,“免疫系統發現不了敵人,甚至還會出現自己攻擊自己的情況。”現在的研究來看,免疫系統出現故障,很可能是身體內産生的炎症導致細胞能量代謝故障,進而導致細胞死亡,最後導致各個臟器的功能出現問題。郭蓉娟帶領她的研究生們做了很多實驗,其中有兩組實驗專門研究了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實驗室裏有一群健康的小白鼠被分入了空瓶試驗組。”郭蓉娟説,這些小白鼠需要每天喝水,但它們的水瓶中某一天有水、某一天沒水。“因為不知道明天到底有沒有水喝,小白鼠們就處於焦慮中。”為喝水擔心的小白鼠們,在14天后就出現了亂咬、煩躁等類似人類焦慮煩躁的情況,這時解剖發現小白鼠血液和大腦中都出現一種炎症反應,這種炎症就像一種毒物一樣在慢慢侵蝕人體器官引起各種症狀。焦慮會影響健康,抑鬱也會嗎?另外一群小白鼠進入了抑鬱模擬組。它們今天可能會被電擊,明天可能會挨餓,後天可能會被迫去游泳……這種慢性的不可預見的危險,讓它們整天處於恐慌絕望之中,連續28天后小白鼠就出現了類似於人的抑鬱表現。實驗結束後觀察發現28天前健康的小白鼠腦內的海馬已經被破壞,萎縮得特別明顯,“海馬是掌管情緒和記憶功能的,如果一個人的海馬縮小後,記憶力會下降,老年期更易罹患老年癡呆。”再看它們的腿部肌肉細胞竟然也出現了破壞,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抑鬱症患者出現的極度疲乏的感覺。“這説明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不僅僅是對大腦的影響,最後還會波及全身。”

  心靈的健康

  比吃喝更重要

  現在老年人都特別有健康意識,很多老年人每天都運動,每天都在關注各種營養知識,也時刻關注自己的血壓、血糖,但關注自己的心靈甚至靈魂的人並不多。郭蓉娟很遺憾地看到有些患者對心情如何不以為然,“生個氣能怎麼著?”從眼前來看,生氣不能怎麼著;但長時間生氣、長時間處於重壓之下,會將一個人慢慢打垮。

  “一個人心態平和時,機體是處於穩定狀態的。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他會跟隨自然衰老的進程,壽命‘近天年’。”郭蓉娟説,年輕時如果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讓自己的不良情緒隨時能夠調節,自然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但如果年輕時背負了過大的壓力,到了中老年階段身體健康一定會出現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過,年輕時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到了老年意識到,也能延緩疾病的進程,“好心情是可以治病的。”讓心情好起來的辦法很多,比如出行換條道路走,穿衣換換風格,都會改變心情。“有些人因為生活中接觸的新鮮事物太少,所以對自己的身體特別關注,容易出現經常懷疑自己生病的現象。”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比如出家門只走一條道兒,吃飯穿衣都是一種風格等,這些“不變”時間久了會減弱外部環境對大腦的刺激,使人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自身,反而容易産生壓力。打破一些舊習,嘗試一些改變,能夠幫助人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轉移到外界,從而起到轉換心情、緩解壓力的作用。走一條新路,也能在意志上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引導,暗示人在其他的生活領域也能夠不斷創新;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也可以經常變一變回家線路,幫助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對老人來講,多走一些新路,能夠為自己創造一些多動腦的機會,對預防老年癡呆也有一定好處。(記者賈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