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內鏡治脊柱病 微創且不傷神經
發佈時間: 2016-12-19 08:54:49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脊柱內鏡治脊柱病 微創且不傷神經
本報記者 鄭穎璠
34歲的段女士因腰椎和骶椎出現嚴重椎間盤突出,被家人用擔架抬到北京西典門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朱宏偉教授為她進行了脊柱內鏡手術。短短一個小時後,段女士痛感消失,又能隨意行動了。而手術僅在她的側腰部位留下了一個8毫米的小切口。脊柱內鏡為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作用?朱宏偉教授的美國老師正是脊柱內鏡的發明人托尼·楊,我們請朱宏偉仔細説説脊柱內鏡治療脊柱病是怎樣微創的。
“繞道走”不必傷筋動骨
每個人都能摸到自己的腰椎,似乎脊椎骨就在皮下,因此做手術到達病灶應該不會很難,其實不然。朱宏偉説,在傳統手術中要想到達椎間盤的病灶部位,除了要在患者體表切開皮膚、肌肉等軟組織,還要選擇性地將擋在病變外面的椎骨去掉一部分。術後為了保持脊椎正常的支撐能力,醫生只能將上下兩節脊椎骨用鋼釘固定,即脊椎骨融合。儘管術後腰椎間盤病變引發的疼痛等症狀明顯緩解,但與融合脊椎骨相鄰的其他脊椎關節由於需要代替它們完成各種動作,平均在第一次手術後5年左右,相鄰脊椎關節會“亮起紅燈”。
因此,要想微創治療脊椎病變,首先要考慮的是不破壞骨骼、不安釘子做融合,楊教授想到的方法是繞道走。從人體的側面看,在每兩個相鄰脊椎骨之間都有一個留給神經出入脊椎的天然圓形小洞,於是醫生決定從這裡借道進入脊椎內部進行治療。儘管看起來從體側到脊椎的路途比背部直達脊椎遠了些,但不傷骨骼一切都值得。
不全麻可防神經損傷
脊柱內鏡手術中用的是微型錄影機,直徑不足7毫米,它能把病灶部位的圖像清晰傳遞到螢幕上,也能讓醫生用配套的設備切除或消融病灶。不過,為了給脊柱內鏡創造一條直徑8毫米、長20多釐米的通路到達病灶,醫生們煞費苦心,採取了一點點撐出通道的方法。朱宏偉説,手術中醫生先用一根細針從體表穿到病灶部位,而後用一根比一根粗的管子,套在原有的管子外面,直到管徑達到8毫米。這樣就不用切割體內的肌肉、筋膜,患者術後才能迅速恢復。
朱宏偉強調説,這個手術最大的好處,就是術中患者不用全身麻醉。前面説過,脊柱內鏡到達病灶時有段路是借了神經的路,而神經一旦損傷很難恢復。因此,在手術中醫生除了反覆比對影像資料外,還要靠患者的感覺。在局麻狀態下,哪怕是輕輕觸碰到神經,患者都會有明顯感覺。聽到患者的提示醫生及時調整,就可避免傷到神經。這讓手術的安全性得到了明顯提高。
此外,脊柱內鏡手術還有不少優勢,如手術視野清晰,出血少;利用正常和老化椎間盤酸鹼度有差異的特點,在病灶局部染色區分需切除和可保留的椎間盤等。
特別提示:護脊椎,站直坐直別趴著
要想避免椎間盤老化膨出,最好的方法是讓整個椎間盤經常處於受力均勻的狀態,簡單地説就是盡可能站直坐直,因為哪怕是趴在桌子上睡覺這種常見的放鬆狀態,都會讓椎間盤前部的壓力達到坐直狀態的2倍~3倍。此外,通過“小燕飛”等動作鍛鍊背部肌肉,可以給脊椎提供額外的支撐,從而保護椎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