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美

注射肉毒素:緩解抑鬱還是變得冷漠?

發佈時間: 2016-12-19 10:05:57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越來越多愛美的人士採用注射肉毒素讓自己的容顏保持青春。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往面部注射肉毒素,可能還會給自己的情緒帶來改變——好消息是可能緩解抑鬱,而壞消息是受體對感情的感知力可能趨於“遲鈍”。而這項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如果面部表情的變化可以影響到情緒,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控製表情,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面部麻痹 更難理解別人的感受?

  肉毒素是一種革蘭染色陽性厭氧芽孢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産生的嗜神經外毒素。它能引起肌肉鬆弛麻痹,使肌張力減低,讓肌肉拉長平貼在骨面上,從而達到瘦臉或者是讓皺紋消失幾個月的效果,但面部神經麻痹也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的表情表達。比如,如果向眉間肌注射肉毒素,那裏的皺紋就會消失,但同時,受體也會做不出由眉間肌支配的皺眉動作。

  有科學家相信,它會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緩解抑鬱症。美國整形外科醫生埃裏克·芬齊和臨床心理學家埃裏卡·沃瑟曼發現,注射A型肉毒素能有效改善抑鬱症狀。他們招募了10位36至63歲的女性重度抑鬱障礙患者,患病時間從2年到17年不等,其中7位接受過抗抑鬱藥物治療,但病情未能痊癒。然後在每位患者的皺眉肌中注射了29單位的A型肉毒素,兩個月之後,對她們重新進行抑鬱症狀的評估,結果表明,9位患者抑鬱症狀消失,1位患者抑鬱症狀減輕。

  還有科學家認為,在緩解抑鬱的同時,注射肉毒素也可能會讓受體在識別他人情緒方面變得遲鈍。

  最近,義大利的科研團隊進行了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對11個義大利人,在肉毒素注射前後兩周進行了情緒識別的三組測試,第一組測試是讓他們閱讀不同程度的啟動情緒的句子,然後評定其情緒強度;第二組測試是判斷不同圖片中的人們表情的情緒強度;第三組測試是用按鍵來記錄圖片中的表情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以及他們對情緒判斷的反應速度。最後的結果顯示,注射肉毒桿菌的人對弱情緒的識別能力有所下降。

  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肉毒素減弱了被注射者臉部肌肉重復別人臉部肌肉運動的能力。換句話説:感知別人情緒的能力同我們是否能夠複製、模倣對方的情緒有關。如果喪失了用自己的臉部肌肉再現別人表情的能力,那麼識別他人的情緒就會變得困難。對一名肉毒素注射者而言,如果他的朋友悲傷地向他傾訴最近的遭遇,他可能會因為面部肌肉麻痹而比過去更難理解朋友的感受。

  對這種現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亞斌、王錦琰、羅非在自己的論文中也有涉及。他們認為,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共情”是人際互動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現象之一,而模擬是共情發生的重要機制。所謂的模擬,實際上是一種共用的神經激活模式。觀察他人的情緒會自動激活觀察者加工自身相應情緒的腦區,並伴隨生理喚醒、面部表情的模擬以及匹配他人軀體動作等具身現象。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不為人所注意的“變色龍效應”,即在人際互動時,人們會無意識地模倣他人的身體姿勢、習慣動作、面部表情等,這種效應和共情特質關係密切。

  但對於義大利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心理學平臺“友心人”發起人梁嘉歆持謹慎懷疑的態度。她告訴記者,義大利的科學家做的這個實驗樣本量很小,只有11個義大利人。“這種研究非常有趣,但由此下結論説肉毒桿菌能讓人表情麻木,表情識別能力下降,這中間的邏輯和因果需要大量實證研究支撐才能進行。而且,文化差異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就是情緒表達的跨文化規則差異,學界普遍認為東亞文化中情緒表達是比較含蓄的。所以這個結論要推導到中國文化情境下,仍需有人以中國被試做相關實驗。”

  當你微笑 世界就會還你一個笑臉?

  但這些實驗中透露的有趣細節還是令網友們興趣盎然:既然情緒是一種很“膚淺”的東西,那我們能不能通過控制自己的表情來調節心情?“當你微笑,世界就會還你一個笑臉”原來並不僅僅是心靈雞湯,而且還有科學依據?

  梁嘉歆告訴記者,其實“表情會影響人的情緒知覺”的經典思路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卡爾·蘭格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來的。“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認為人類的情緒其實是對我們自己外周的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一種反應——而不是相反:先有了一種情緒,才會有一些生理的反應。

  這個理論後來又發展出了一個“面部反饋假設”。一個和這個假設相關的“咬鉛筆”實驗是這樣的:參與者分成兩組看同一部動畫片,一組全程用嘴唇夾住一支筆(表情凝重),而另一組則用牙齒咬住筆(笑)。結果表明,用牙齒咬住筆,也就是保持笑臉的參與者們普遍認為動畫片更好笑。這個實驗似乎證明了人的面部表情會激發相應的主觀感受。

  心理學中有一個新興理論認為,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生理體驗“激活”心理感覺,反之亦然。簡言之,就是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會趨向於變得更開心。

  心理學家Stepper和Strack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被試是大學的本科生:實驗中,被試被告知是一個工效學的實驗,研究各種身體姿態對完成某種任務的影響。每次實驗有6個被試參加,實驗情境分為兩種:在一種情境下,被試被要求採納一種所謂的“工效學姿勢”,低頭、聳肩、彎腰,給人一種垂頭喪氣的樣子;在另一種情境下,被試採納的姿態是腰背筆直、昂頭挺胸,給人一種趾高氣揚的印象。為了防止被試間情緒的相互影響,被試間是隔離起來的,相互看不到。接下來,被試根據實驗者的要求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任務完成之後,被試被告知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可以獲得實驗者的酬勞。在實驗的最後階段,被試要完成一個問卷,詢問他們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否為他們出色完成任務感到驕傲等等。結果發現,在前一種情境下,被試為他們自己取得的成績體驗到驕傲情感的被試的平均數是3.25;而後一種情境下,體驗到驕傲的被試的平均數是5.58。實驗結果説明情緒是具身的,認知並不是情緒形成的唯一因素,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情緒與情感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此外,這一實驗也多少佐證了詹姆斯對情緒的解釋,支援了情緒是對身體經驗的感受這一假設。

  壓抑情緒

  深藏不露並非高情商

  梁嘉歆認為,表情和適當的動作,確實有可能影響到人的情緒。比如,有一種學習控制自己的呼吸、行走的動作和幅度的‘正念練習’,本來源於佛教的禪修,現在被心理學、和醫學界大量研究證實它能幫助人們調節和改善情緒,緩解壓力。日本會有一些公司刻意訓練員工的微笑角度,也會用到類似咬筆的做法。“我們團隊也發明瞭一種‘吸管治愈法’,教大家可以通過咬吸管來嘗試改變你給別人展示的情緒狀態。”

  但梁嘉歆也強調,調整表情,只是調節情緒的一種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不見得適合所有的人。情緒調節專家Gross教授就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當人們試圖掩飾自己的情緒表達,“假裝無表情”的時候,生理上的反應有可能是情緒更糟糕、更壓抑。

  事實上,“面部反饋假設”雖然已經是流傳甚廣的心理學正統理論,但它仍舊是富有爭議性的。2015年,科學家Wagenmakers的團隊曾經試圖複製咬筆微笑實驗,為此招募了8個國家、17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實驗參與總人數達到2000人。17個實驗室中,有9個實驗室擺出微笑表情的參與者對卡通搞笑程度的平均評分略高,而另外8個實驗室微笑的參與者比皺眉者的評分低0.1到0.2分。當Wagenmakers把所有數據綜合起來以後,微笑的效應消失了。雖然科學家反思可能有各種各樣客觀原因干擾了這次實驗,但這次失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證明,“面部反饋假設”的實驗結論其實並不穩定。

  而梁嘉歆表示,是否相信具身理論或者面部反饋假設,追根究底,是和相信身心一元論還是二元論有關。“認可具身認知,認可面部反饋假設,就是認可身體狀態的改變會反作用於認知,它的前提是你認可身心一元論,就是認為所謂的‘心靈’其實也是一系列人的生理活動;而二元論的觀點則認為人是有靈魂和身體的,這兩部分是分離的。”

  “情緒的産生和調整是非常複雜的過程,調節情緒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除了調節自己的動作和表情,還有認知重評、宣泄、壓抑等等,不同的人可以根據情境和自己的狀況選擇調節方式。我們認為個體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調節情緒方面,也不會有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案,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

  而有些時候,甚至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調節。

  知乎網友、心理諮詢師馮慎行,在回答一位網友關於“怎麼控制自己生氣時的面部表情”時,説了一段話很發人深省:“抑製表達的確是情緒調節的一種策略,但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種策略。我們對情商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能壓抑住自己情緒、深藏不露就是高情商。而事實是,能合理控制和運用情緒的人才能稱之為高情商,有些時候甚至需要我們提高情緒的強度,或者展現出負性的情緒來。‘喜怒不形於色’最早用來形容劉備,然而他在阿鬥被救回的時候,非但沒有流露出高興,反而‘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該生氣的時候就生氣,這才是高情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