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養生

咬文嚼字“炙”與“制”

發佈時間: 2016-12-13 15:35:29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 臧 濱

  “炙”和“制”都屬於炮製方法,常常出現在中藥飲片的藥名中。由於這兩個字發音相同,臨床醫生在書寫處方時經常會發生混淆。分清這兩個字的不同意義,就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炮製方法。

  “炙”(zhi)的原意是烤肉,看這個字形,不就是把肉塊放在火上嗎?“炙”和“針灸”的“灸”字形相近,要注意上面部分的區別。“炙”是指用液體輔料拌炒藥品,如蜜炙、醋炙、酒炙等,多數處方中的“炙”專指蜜炙,其他的只標注輔料名稱,如醋香附、酒大黃、鹽杜仲(鹽水)、姜厚樸(薑汁)等。中醫認為,蜂蜜性味甘平,能補脾潤肺、解毒矯味。蜜炙多用於補氣或者潤肺止咳的藥物,蜜炙後能緩和藥物的偏性,並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炙甘草、炙黃芪、炙紫菀、炙桑皮等。

  “制”廣義上指炮製,所有炮製方法都可以叫“制”,而處方中的“制”專指炮製中的複製法,是用多種制法反覆處理藥材的加工方法,多用於一些有毒的、有刺激性的藥品,如制附子、制川烏、制半夏等。通過長時間,反覆多次地浸泡加上煮制、蒸制等工藝,達到去除和降低毒性的目的,還可以消除一些藥品生用時的刺激性和不良氣味。

  複製法的過程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輔料,如膽巴(制附子)、甘草水(制遠志、制巴戟天)、黑豆汁(制何首烏)。既然也用液體輔料,為什麼不能叫“炙”呢?因為它們的炮製方法是浸泡和蒸煮,而不是加液體的拌炒。筆者總結了一句話:“蜜炙潤肺多補益,複製減毒少生用”,可以簡單記住兩種炮製方法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