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強迫症嗎?
發佈時間: 2016-12-08 10:40:18 | 來源: 羊城晚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 張斌
你是否會體驗到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復侵入日常生活。而這些想法或衝動來自於自己,而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你雖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它們,那麼你很有可能患有強迫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張斌表示,強迫症這種強烈衝突使患者感受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從而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強迫症平均延誤治療約7年
強迫症是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科研調查表明其也是15歲—44歲中青年人群中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目前認為病因與心理社會、個性、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但尚無定論。
該病特點是起病早,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病程遷延,普通人群中的終身患病率為2%-3%。且很多人因為對強迫症的不理解、病恥感等原因,平均延誤治療約7年。張斌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強迫症的病程趨向慢性化。
抵抗強迫情緒讓人感覺焦慮
強迫症是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主要特點是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在強迫症發作期間,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病患與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品質。
張斌介紹,強迫思維是指能讓人感受到焦慮等不適感上升的念頭、想法、衝動或畫面。為了抵抗由此帶來的不適情緒,患者不得不採取抵抗行為緩解患者的焦慮,這種主動採用以對抗強迫思維,緩解焦慮情緒的行為就是強迫行為。例如以下幾種情況——
可以觀察到的儀式性行為:比如反覆檢查、反覆清洗、反覆計數、反覆擺放物品等;
回避性行為:比如為了不被污染不去公共場所、不接觸被認為是臟的東西、不去某個區域等;
發生在腦中難以觀察到的思維性行為:比如反覆祈禱、反覆默念、反覆在腦中確認等;
一些中和性的思維活動:比如自我安慰(醫生讓我這麼做的,肯定沒有關係等),這種幫助減少焦慮的行為,也屬於強迫行為。
治療需要患者有足夠的勇氣和精力
強迫症狀常常不請自來,讓人倍感煩惱。張斌指出,為了探索觸發症狀的內外線索,則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症狀。“當感受到症狀發作時,立即進行記錄,不要等到一天結束或者第二天再來靠回憶去做記錄,只需用幾個描述性的、確切的詞語即可。這些記錄能夠更好地幫助了解自己的症狀和痛苦程度。”
張斌表示,醫生也可以通過症狀日記本,全面收集和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引發患者焦慮的內外部線索和情境,從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暴露反應預防療法作為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具有明確的療效。
他介紹,在進行暴露反應預防療法時,患者需故意、長時間暴露在那些引起強迫性焦慮、痛苦並促使自己採用強迫行為的情境中,並不允許採用常用的強迫行為降低緊張感,直至焦慮情緒自發緩解。經過反覆、多次練習,患者會發現即使沒有強迫行為,災難也不會發生,可幫助患者應對壓力環境,逐漸學會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幫助您學習應對自己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暴露反應預防療法沒有藥物副作用,但需要患者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練習。” 張斌指出,暴露反應預防療法治療過程中會存在短暫的不快,甚至在某些階段患者會感受到更大的焦慮和緊張,但一定要相信只要選用適當強度的暴露項目進行練習,完全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李曉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