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養生

造就專門人才,弘揚中醫之“特”

發佈時間: 2016-11-24 10:30:15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太空養心丸”為神舟飛船的航太員提供中醫藥保健, “排毒養顏膠囊”為追求時尚健康的普通民眾所喜愛……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藥製品既高大上,又接地氣。中醫藥院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和護衛人民健康方面日益彰顯其特色和特殊貢獻。

  院校教育融合師承教育

  形成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記者近日從教育部了解到,自1956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以來,中醫藥高等教育已經走過60年曆程。目前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高等院校25所,設置中醫藥專業的高等院校238所。碩士授予權單位46個,博士授予權單位17個。

  在這些院校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中醫藥高等教育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初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為主體,多層次、多類型的辦學格局,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醫藥類專業在校學生70余萬名,為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産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提供了高品質的專門人才。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師承教育特點與優勢、開闢現代中醫藥教育新模式?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介紹,中醫藥院校深入開展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初步形成了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如“院校—師承—家傳”三位一體的中醫臨床型人才培養模式;以跟師學習、注重經典、“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為特點的“院校—師承”人才培養模式;以“院校—師承”教育為主,結合學術流派傳承為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醫高中預科班”模式;“5+3+X”相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教育教學改革上邁出新步伐,探索了長學制學歷教育。該校副校長谷曉紅説,學校先後創辦了“岐黃國醫班”“時珍國藥班”“卓越中醫師”“卓越中藥師”等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了新式人才分類培養目標。

  “為醫先為人”,中醫藥教育創新必鬚根植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藥教育特別注重醫德的養成,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國醫大師王綿之、劉渡舟生前經常為老百姓進行義診,還言傳身教,引導弟子們做良醫。談起自己的老師王綿之,北京東直門醫院的晏軍教授説,王老對待病人的平和態度、最少花銷解除患者病痛的仁者之心,一直影響著自己的行醫過程。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胡鴻毅説,學校結合國學底蘊和中醫理論創新意識開設的中醫特色人文課程,佔教學計劃總學分的20%以上,將“無負司命之責”的“大醫精誠”思想潤物無聲地傳授給學生。

  服務我國廣大民眾

  積極走向世界各地

  “由於我母親患慢性腎炎多年,她很嘮叨,每次到王大夫的門診室,總會問很多問題。但是,王大夫都很耐心解答,一點都沒有不耐煩,讓母親特別開心。”來自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位患者的家屬説。他説的“王大夫”就是現在供職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王暴魁,作為我國首批3位中醫學博士後之一,王暴魁先後在北京、上海、黑龍江等地求學,分別師從國醫大師張琪、李輔仁等名醫。他説,中醫藥既要傳承又要創新,不創新、中醫死,許多細節必須靠傳承和師承,光憑讀書是學不來的。

  中醫藥院校在保障群眾健康、推進科技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一些中醫藥院校成為中醫藥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目前,三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中,絕大多數為中醫藥院校的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其中直屬附屬醫院64個。此外,中醫藥院校成為中醫藥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承擔了427個中醫臨床重點學科點建設,有15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省級中醫藥博物館基本都建立在中醫藥院校,還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隊伍。

  在解除我國廣大患者疾苦的同時,中醫藥積極走出國門,在海外落地生根。數十所中醫藥院校廣泛開展中醫藥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為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中醫藥在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已傳播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院校積極服務於“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在各大洲建立了中醫孔子學院、海外中醫中心等對外交流合作機構,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項目。教育部的統計表明,中醫藥專業的來華留學生數量長期處於自然科學類學科留學生數量的首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説:“過去到國外,接待我們的國外醫學界人士費好多時間聊天,現在他們與我一見面就談合作。”據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建設的“德國魁茨汀中醫院”開啟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先河。上海中醫藥大學的《藥緣文化》《功夫與經絡》等特色課程在國際知名“慕課”線上平臺廣為傳播。

  提升中醫藥教育吸引力

  促進院校面向社會需求

  據了解,中醫藥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主要包括中醫藥院校教育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結合度不夠強,中醫藥教育吸引力不足、中醫藥類專業學生專業思想仍不穩固,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滯後、中醫學生職業素養和臨床能力培養有待加強,師資隊伍總體數量不足、高水準師資匱乏,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差異較大。

  王暴魁認為,一些中醫藥博士生畢業後重視寫論文,輕視在門診為患者看病,這種現象需要改變。他判斷這可能與職稱評聘標準相關,但醫生的職責是為病人看病,不能忘記本源。

  張伯禮院士説,中醫可以解決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問題,因此被一些外國朋友視為“寶貝”。但是,我們在臨床指導原則和國際通用標準解釋方面做得還不夠,這是需要著力的地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長盧國慧表示,將為中醫藥人才成長打造更好的環境,搭建人才平臺。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年將聯合評選表彰60名中醫藥高校教學名師,激勵廣大教師潛心教學、精心育人。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説,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國家中醫藥局正在進一步加強醫教協同,聯合製定《關於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聚焦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重點和難點。比如,將支援中醫藥大學建設“雙一流”,加強實踐教學和臨床基地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國際認證和標準工作,進一步應用資訊技術助推中醫藥教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健康中國建設和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