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我國文化既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發佈時間: 2016-11-24 08:29:59   |  來源: 中國網-健康訊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代淑芳)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

  近來,在國際文化貿易舞臺上,中國資本頻頻唱主角。僅11月以來,就有多起跨國並購令世界矚目——4日,萬達集團宣佈以約10億美元收購美國著名電視節目製作公司DCP集團100%股權。其後,曾為《阿凡達》《哈利波特》《地心引力》等大片製作特效的歐洲特效巨頭Framestore公司以1.87億美元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

  除文化交流、文化傳播之外,文化貿易正以日益活躍的身姿,共同撐起中華文化走出去

  的格局。

  

  日前,金樹國際紀錄片節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這也是中國公司首次在海外發起並主辦國際紀錄片節。賽事吸引了來自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部紀錄片,萊比錫國際紀錄片與動畫電影節前主席沃爾夫岡·普倫擔任組委會顧問,38部作品入圍主競賽單元。最終,《美好人生》(德國)、《無果之樹》(法國)、《最後的棒棒》(中國)等5部紀錄片獲得大獎。

  “人們更容易被真實的故事打動,紀錄片節與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臺’的初衷不謀而合。”主辦方北京華韻尚德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濱説,近年來從事國際文化貿易,她日益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聲音和中國作用的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紀錄片節外,主辦方還搭建了一個常年運作的版權交易平臺,聯結國內國外市場,“自今年6月上線以來,已經有400多部紀錄片登記註冊,其中20多部進入洽談程式。”王立濱説。

  目前,中國已經在本土打造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等多個國際化平臺,並多次出國辦會。以2014年的電影産業為例,中國在境外44個國家及港澳臺舉辦了65次中國電影節展活動,展映影片452部次。這些國際化平臺的搭建,為中國文化産品賣出去提供了賣場。

  自2015年起,積蓄的力量噴薄而出,中國文化企業頻頻佈局海外:復星集團15億美元收購太陽馬戲團;萬達集團6.5億美元收購世界鐵人公司,控股澳大利亞第二大電影院線運營商Hoyts,並在今年年初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中國文化企業通過並購投資、聯合投資,不斷擴大著境外優質文化資産規模。

  “從全球市場環境來看,當前正是國內文化資本出海的好時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負責人李懷亮分析,“通過並購、收購等一系列資本動作,可以讓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對方企業原有的市場、人才、技術和其他優勢資源,實現迅速成長;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海外的製作、管理經驗,也能第一時間反哺國內業務的拓展。”

  “美國的大型跨國傳媒文化集團,沒有一家不是通過很多次産權並購成長起來的。”李懷亮舉例,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從澳大利亞起步,購買了英國《世界新聞報》和《太陽報》,美國福克斯等多家公司,在幾十年間,經歷了幾十次並購才有如今國際超級傳媒大鱷的規模。“産權的流動性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條件之一,特別是文化産業。”李懷亮説。

  如今,海外收購已經納入全産業鏈開發。近日,國內著名影視公司、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在美國考察時透露,慈文一直有意收購美國的一些出版公司,將內地的網路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構築中國IP的海外群眾基礎,這將為未來開發影視項目做上游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買入是一個方面,後期經營更需要智慧。“由於中外的文化背景、市場環境、機制體制不盡相同,並購雙方在完成資本重組之後,如果不能順利理清關係、融會貫通,後期會困難重重。”陳少峰説。

  各國實踐表明,文化産品“賣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李懷亮認為,文化貿易與投資的作用值得期待,“中華文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潤物無聲地進入外國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