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健康,人類永恒的主題

發佈時間: 2016-11-21 17:37:1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訊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盧子永)今天,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上海開幕。這是全球健康促進領域的一場盛會。本次大會主題是“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口號是“人人享有健康,

  一切為了健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13億多人民期盼,以國家長遠發展為基點,以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吹響了建設健康中國的時代號角。我國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健康促進事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公共場所禁煙到我國各地汽車尾氣治理,從食品安全監管到健康影響評價……近年來,我國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臺,都體現了健康優先的理念。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由2008年的6.48%上升為2015年的10.25%。

  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被列入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目標: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2030年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居民健康素養水準提高到2020年的20%和2030年的30%。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49年之前,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是35歲,嬰兒死亡率高達200‰。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用極少的衛生資源,解決了佔世界1/5人口的醫療問題,極大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健康水準差距。2015年,全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6.34歲,嬰兒死亡率下降到8.1‰,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中國從“東亞病夫”變為“東方巨人”,成為世界健康總人力資本最大的國家,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

  健康,人類永恒的追求。國內外經驗表明,健康促進是一個成本效益很高的促進公眾健康之途徑。健康促進概念的提出,是人類逐步了解健康、應對健康挑戰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行為和生活方式佔60%。建設健康中國,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

  為了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勢頭,國家衛計委發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以飲食和運動為切入點,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自2015年起,中國疾控中心開展了“中國職業人群健步走激勵干預項目”,促使參加者完成每日健走1萬步的運動目標。2016年,全國3萬多人參加了“萬步有約”職業人群健走激勵大獎賽活動。

  城市和社區是實現健康的關鍵場所。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259個城區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區)”。2016年,全國愛衛會出臺了《關於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健康城市是衛生城市的升級版,包括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人群、健康服務、健康文化等5個方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之基。讓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成為億萬人民的深切期盼。共建健康、宜居、美麗家園,為健康中國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共建共用,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新目標: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從2015年的3.6億人增加到2030年的5.3億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路,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於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規劃》提出“全民健身生活化”,吹響了全民健身的號角。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我國設立了“全民健身日”。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使全民健身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名片。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明顯增加,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4.35億。

  讓人人享有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邁向健康中國的新征程上,中國必將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