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養:社會文明的尺規
發佈時間: 2016-11-18 09:52:46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能理解食品標貼,會閱讀健康指導手冊,就醫前預約,診後遵醫囑……這些日常行為是公民具備健康素養的基本體現,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具備健康素養是公民最基本的醫療衛生需求,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説。
■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資料顯示,健康素養是指每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資訊和服務,並運用這些資訊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2008年,我國在衛生工作中引進健康素養的概念,啟動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開展了通過各類媒體傳播健康素養核心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公益廣告,在社區、工作場所等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活動,基於人群開展監測,建立全國性重大項目等一系列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從2008年的6.48%上升至2015年的10.25%。
王隴德説,早在2002年,我國衛生部門就已著手建立覆蓋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健康教育基金,促進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公眾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希望實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中央財政在2012年批復成立健康教育基金。健康教育也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16年每人平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45元,其中約3.12元用於健康教育。
2012年,居民健康素養水準指標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成為衡量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和人民群眾健康水準的重要指標;2014年成為《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規劃(2014-2020年)》的重要考核指標,同年被納入衛生統計報表的一級指標;2015年成為醫改的監測指標;2016年列入健康城市評價指標。
■不能單靠衛生部門
“近年來,國家衛生部門開展了大量的健康科普工作,但從調查數據來看,全民健康素養提高的幅度並不大。”王隴德直言,提高公民健康素養必須是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解決健康問題不能僅靠衛生部門,需要其他社會經濟部門步調一致、各司其職。
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與教育部合作,將健康素養納入小學、中學和大學的關鍵課程。“不僅如此,教育部門應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制定詳細、可操作的教育標準,建立起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健康教育科普體系。”王隴德説。
王隴德指出,大眾媒體傳播效率高,覆蓋面廣,是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當前媒體的市場化運作,特別是某些基層電臺、電視臺的商業資訊與健康知識魚龍混雜,給健康教育工作帶來困擾。
■需提高決策者認識
王隴德指出,提高決策者、投資者的健康素養是落實各部門責任的關鍵。“只有決策層認識到提高健康素養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發動相關部門或機構自身的力量。”
“在一個家庭中,全家的飲食多數情況下由家庭主婦決定,向她們教授健康膳食知識,受益的將是全部家庭成員。”王隴德説,同樣,在工作場所中,領導者具備一定的健康素養,才有可能意識到單位食堂是否存在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健康隱患,才有可能考慮為員工建立醫務室和保健室,幫助員工完成體檢後的高危健康因素干預隨訪,向職工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我國正在計劃從‘衛生法’向‘健康法’轉變,制定可操作、能考核的法律條文,保障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實現,依法開展健康教育。比如規定,向少年兒童傳授健康知識是教育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並逐條明確。”王隴德透露,目前全國人大正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溝通,爭取在2017年完成“健康法”草案。